中国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及成因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一、现代医学的发展遭遇困境 | 第11页 |
| 二、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广阔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一、金石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二、香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温补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四、人部药用药风潮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五、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 一、继承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 第17页 |
| 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 第17-18页 |
| 三、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要用药风潮 | 第19-30页 |
| 第一节 用药风潮的定义 | 第19-20页 |
| 一、风潮的概念 | 第19页 |
| 二、用药风潮的划分 | 第19-20页 |
| 三、用药风潮的影响 | 第20页 |
| 第二节 金石药用药风潮 | 第20-22页 |
| 一、金石药的定义 | 第20页 |
| 二、金石药的药性 | 第20-21页 |
| 三、金石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香药用药风潮 | 第22-25页 |
| 一、香药的定义 | 第22-23页 |
| 二、香药的药性 | 第23页 |
| 三、香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 第23-25页 |
| 第四节 温补药用药风潮 | 第25-27页 |
| 一、温补药的定义 | 第25页 |
| 二、温补药的药性 | 第25页 |
| 三、温补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 第25-27页 |
| 第五节 人部药用药风潮 | 第27-29页 |
| 一、人部药的定义 | 第27页 |
| 二、人部药的药性 | 第27页 |
| 三、人部药用药风潮的兴衰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中医的内在特征促进用药风潮的形成 | 第30-38页 |
| 第一节 中医药理论的局限与用药风潮的产生 | 第30-32页 |
| 一、传统中医理论的经验性 | 第30页 |
| 二、传统中药理论的或然性 | 第30-31页 |
| 三、传统中医理论与用药风潮产生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中医阴阳五行范式与用药风潮的流行 | 第32-34页 |
| 一、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32页 |
| 二、五行思维在香药风潮兴起的作用 | 第32-33页 |
| 三、阴阳思想对人部药用药风潮的促进 | 第33页 |
| 四、阴阳五行在温补药用药风潮的体现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中医认识论、方法论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 第34-37页 |
| 一、中医的认识论 | 第34-35页 |
| 二、中医的方法论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社会用药风潮的理论引导 | 第38-44页 |
| 第一节 儒家贵生、修养功夫与香药的流行 | 第38-39页 |
| 一、儒家“贵生”的生命思想 | 第38页 |
| 二、“贵生”思想下的养生之道 | 第38-39页 |
| 三、儒家修养与香药功效的契合 | 第39页 |
| 第二节 道教神仙信念为丹药流行注入动力 | 第39-41页 |
| 一、道教的神仙及长生思想 | 第39-40页 |
| 二、道教修仙重在炼丹服食 | 第40页 |
| 三、皇室崇尚长生对炼丹风潮的助推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道家道法自然促成服散风潮大行其道 | 第41-43页 |
| 一、玄学理论对天人思想的继承 | 第41页 |
| 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思辨 | 第41-42页 |
| 三、服散功效与崇尚自然之性的契合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 第44-50页 |
| 第一节 政治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一、统治者喜好对用药风潮的导向作用 | 第44页 |
| 二、政治外交对用药风潮的间接推动 | 第44-45页 |
| 三、战争对用药理论的发展和促逼 | 第45页 |
|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 第45-47页 |
| 一、贸易繁荣对用药风潮规模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二、香药作为支付手段推动风潮的传播 | 第46页 |
| 三、经济驱使下的用药风潮形成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文化因素对用药风潮的影响 | 第47-49页 |
| 一、文化教育对用药风潮的传播 | 第47-48页 |
| 二、文学作品对用药风潮的推动 | 第48页 |
| 三、医学传承与用药风潮的形成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对传统社会中医用药风潮的反思 | 第50-56页 |
| 第一节 用药风潮对中医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第50-51页 |
| 一、用药风潮促进中医理论创新 | 第50页 |
| 二、用药风潮加快医学知识普及 | 第50页 |
| 三、用药风潮促进医药管理进步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正确的哲学思维引导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保证 | 第51-52页 |
| 一、以正确哲学思维指导中医药实践 | 第51页 |
| 二、坚持扬弃态度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第51-52页 |
| 三、运用新时代哲学理论引导中医药发展 | 第52页 |
| 第三节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是复兴中医文化的关键所在 | 第52-53页 |
| 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教育中的作用 | 第52页 |
|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传播中的作用 | 第52-53页 |
|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创新中的作用 | 第53页 |
| 第四节 弘扬中医药文化必须加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 | 第53-54页 |
| 一、中医药现代化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去伪存真 | 第53-54页 |
| 二、中医药现代化是检验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路径 | 第54页 |
| 三、中医药现代化是立足过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件1: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