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手机媒体的舆论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引言第8-12页
第一章 手机媒体舆论传播的特征第12-27页
 第一节 手机媒体舆论传播的渠道特征第13-19页
  一、舆论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第14-16页
  二、舆论传播渠道的通畅性第16-18页
  三、舆论传播渠道终端的便携性第18-19页
 第二节 手机媒体舆论传播的主体特征第19-22页
  一、舆论传播主体的广泛性第19-21页
  二、舆论传播主体的交互性第21-22页
 第三节 手机媒体舆论传播的过程特征第22-27页
  一、舆论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第22-24页
  二、舆论传播层级的无穷性第24-25页
  三、成本低廉、功能强大第25-27页
第二章 手机媒体舆论的形成第27-37页
 第一节 手机媒体舆论形成的根源第27-30页
  一、舆论信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第28页
  二、传统媒体无法满足民众的传播需要第28-30页
 第二节 手机媒体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第30-33页
  一、发送信息,形成震源第30-31页
  二、转发信息,意见扩散第31-32页
  三、舆论形成,化为行动第32-33页
 第三节 手机媒体舆论形成的途径第33-37页
  一、新闻信息传播形成舆论第34-35页
  二、评论互动传播形成舆论第35-37页
第三章 手机媒体舆论的调控第37-59页
 第一节 手机媒体舆论传播的负效应第37-40页
  一、传播虚假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第37-38页
  二、传播反动信息,危及国家安全第38-39页
  三、传播封建迷信,腐蚀百姓灵魂第39-40页
 第二节 手机媒体舆论难以调控的原因第40-44页
  一、舆论传播主体定位难第40-41页
  二、把关人缺失第41-42页
  三、政策法规不同步第42-44页
 第三节 手机媒体舆论调控的策略第44-59页
  一、手机媒体舆论传播的“软性”引导第44-54页
  二、手机媒体舆论传播的硬性调控第54-59页
结语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第65-66页
后记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12-1919年间《申报》慈善广告研究
下一篇: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范式--以儿童心理机制为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