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云斑天牛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云斑天牛的为害概况 | 第13页 |
·云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云斑天牛对寄主的选择 | 第13-14页 |
·云斑天牛的防治 | 第14-15页 |
2 天牛成虫行为的研究 | 第15-18页 |
·天牛的扩散与取食行为 | 第15-16页 |
·天牛的交配行为及策略 | 第16-17页 |
·天牛的交配行为 | 第16-17页 |
·天牛的多次交配与精子竞争 | 第17页 |
·天牛的产卵行为 | 第17-18页 |
3 天牛化学生态学的研究 | 第18-21页 |
·天牛性信息素 | 第18-19页 |
·已知存在性信息素的天牛 | 第18-19页 |
·性信息素的类型 | 第19页 |
·性信息素的化学组分 | 第19页 |
·天牛的寄主信息物质 | 第19-20页 |
·寄主信息物质的种类 | 第19-20页 |
·寄主信息物质对天牛行为的影响 | 第20页 |
·天牛的感器 | 第20-21页 |
4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研究 | 第21-22页 |
·气味结合蛋白(OBPs) | 第21-22页 |
·化学感受蛋白(CSPs) | 第22页 |
·CSPs的特性及分布部位 | 第22页 |
·CSPs的生理功能 | 第22页 |
5 结语 | 第22页 |
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云斑天牛的交配行为 | 第24-38页 |
第一节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观察 | 第24-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供试昆虫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相遇抱对 | 第27页 |
·尝试交配和输精 | 第27-29页 |
·配后保护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云斑天牛交配、产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 第32-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供试昆虫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云斑天牛雌虫的产卵行为 | 第33-34页 |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日龄节律 | 第34-35页 |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 | 第35-36页 |
·云斑天牛产卵行为的日龄节律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云斑天牛的配偶定位和识别 | 第38-57页 |
第一节 云斑天牛的配偶定位机制 | 第38-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供试昆虫 | 第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Y型嗅觉仪 | 第38-39页 |
·风洞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Y型嗅觉仪实验 | 第39-40页 |
·风洞实验 | 第40-41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Y型嗅觉仪实验 | 第41-43页 |
·风洞实验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第二节 云斑天牛雌虫接触性信息素的证实 | 第47-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供试昆虫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云斑天牛雌虫接触性信息素回滴实验 | 第47-48页 |
·回滴玻璃管模拟实验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云斑天牛雌虫接触性信息素回滴实验 | 第48-50页 |
·回滴玻璃管模拟实验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节 云斑天牛接触性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 | 第52-5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分析样品及处理方法 | 第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云斑天牛接触性信息素的分析条件 | 第52-53页 |
·云斑天牛接触性信息素成分的鉴定与定量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云斑天牛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57-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1页 |
·供试昆虫 | 第57页 |
·主要试剂和溶液 | 第57-58页 |
·主要试剂盒 | 第57-58页 |
·LB培养基的配制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文库序列分析和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58页 |
·云斑天牛下颚须总RNA的提取 | 第58-59页 |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 第59页 |
·PCR扩增反应体系 | 第59-60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60页 |
·胶回收片段与载体pGEM-T载体连接 | 第60-61页 |
·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1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 | 第61页 |
·克隆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云斑天牛总RNA的提取 | 第61-62页 |
·云斑天牛化学感受蛋白基因RT-PCR扩增产物 | 第62页 |
·阳性克隆PCR扩增检测结果 | 第62-63页 |
·云斑天牛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第63-64页 |
·云斑天牛BhorCSP2与其它昆虫CSP同源性分析 | 第64-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1 结论 | 第69-70页 |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及交配、产卵行为节律 | 第69页 |
·云斑天牛的配偶定位和识别机制 | 第69页 |
·云斑天牛下颚须中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的克隆 | 第69-70页 |
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71-7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