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言 | 第12-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价值 | 第12-1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涵义 | 第14页 |
2.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指导理念 | 第14-15页 |
3.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测评特点的分析 | 第15页 |
4.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测评标准的分析 | 第15页 |
5.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2. 理论实践相结合研究法 | 第17页 |
3. 推理研究法 | 第17页 |
4. 系统研究法 | 第17页 |
5.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6. 访谈法 | 第17页 |
(四)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7-20页 |
1. 测评 | 第17-18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 第18页 |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测评 | 第18-20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基本形式 | 第20-27页 |
(一) 奖惩性测评与发展性测评 | 第20-21页 |
1. 奖惩性测评 | 第20-21页 |
2. 发展性测评 | 第21页 |
(二) 外部测评与内部测评 | 第21-22页 |
1. 外部测评 | 第21-22页 |
2. 内部测评 | 第22页 |
(三) 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 | 第22-23页 |
1. 定性测评 | 第22-23页 |
2. 定量测评 | 第23页 |
(四) 相对标准测评、绝对标准测评与个体内差标准测评 | 第23-25页 |
1. 相对标准测评 | 第23-24页 |
2. 绝对标准测评 | 第24-25页 |
3. 个体内差标准测评 | 第25页 |
(五) 诊断性测评、形成性测评与终结性测评 | 第25-27页 |
1. 诊断性测评 | 第25页 |
2. 形成性测评 | 第25-26页 |
3. 总结性测评 | 第26-27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两种典型形式 | 第27-33页 |
(一) 主要考察“投入”、“过程”的“以教评教”测评形式 | 第27-29页 |
1. “以教评教”测评形式的内涵 | 第27-28页 |
2. “以教评教”测评形式的局限性分析 | 第28-29页 |
(二) 重点关注“结果(学生所获)”的“以学评教”测评形式 | 第29-33页 |
1. “以学评教”测评形式的内涵 | 第29-30页 |
2. “以学评教”测评形式的优越性分析 | 第30页 |
3. “以学评教”测评形式的特点 | 第30-33页 |
三、“以学评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测评发展的新趋势 | 第33-39页 |
(一) “以学评教”顺应了“以教为主”到“以学为本”的理念转换 | 第33-34页 |
(二) “以学评教”体现了“单一测评”到“多元测评”的范式转换 | 第34-35页 |
(三) “以学评教”实现了“以甄别为主”到“以发展为要”的功能转换 | 第35-39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以学评教”测评的四模块架构 | 第39-47页 |
(一) “以学评教”测评的四模块架构内涵及特点 | 第40-42页 |
(二) “以学评教”测评的四模块架构的实施 | 第42-44页 |
(三) “以学评教”测评的四模块架构的应用举例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