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刍草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QTLs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玉米种质资源拓展和创新的必要性 | 第13-18页 |
·种质资源概述 | 第13-14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拓展玉米种质资源的途径 | 第15-16页 |
·远缘杂交创造、改良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第16页 |
·玉米新种质资源鉴定方法 | 第16-18页 |
·玉米近缘属大刍草在创造玉米种质资源中的基础研究 | 第18-22页 |
·玉米近缘野生属大刍草的分类 | 第18-19页 |
·栽培玉米×大刍草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 | 第19页 |
·玉米分蘖及多穗性的遗传与配合力研究 | 第19-20页 |
·玉米远缘杂交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配合力研究 | 第20-21页 |
·玉米分蘖、多穗性与产量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21-22页 |
·玉米主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 第22-25页 |
·玉米QTL研究的起源和发展 | 第22页 |
·玉米主要性状的QTL定位结果 | 第22-25页 |
·玉米×大刍草远缘选系主要性状遗传研究的不足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玉米×大刍草选系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35-61页 |
摘要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供试材料及其来源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52页 |
·远缘选系与其相应轮回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 第38-43页 |
·远缘选系与其相应轮回亲本的核型分析 | 第43-50页 |
·远缘选系与其相应轮回亲本的SSR分析 | 第50-5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远缘选系与其相应轮回亲本的形态差异 | 第52-53页 |
·远缘选系与其相应轮回亲本的核型差异 | 第53-54页 |
·远缘选系与其相应轮回亲本的SSR遗传变异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附图 | 第57-61页 |
第三章 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应用研究 | 第61-90页 |
摘要 | 第61-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供试材料 | 第62页 |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81页 |
·杂交组合各性状方差分析 | 第63页 |
·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63-73页 |
·遗传参数估算 | 第73-75页 |
·亲本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75-8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1-83页 |
·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表现 | 第81页 |
·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 第81-82页 |
·远缘选系的育种应用潜力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附表 | 第85-90页 |
第四章 远缘背景下玉米主要性状的QTL分析 | 第90-119页 |
摘要 | 第90-9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1-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10页 |
·亲本间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95-96页 |
·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96-102页 |
·远缘背景下玉米主要性状的QTL分析 | 第102-11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10-113页 |
·远缘背景下玉米主要性状的QTL | 第110-112页 |
·远缘背景下玉米主要性状QTL的应用 | 第112-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