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六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适应性改良进展及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43页
   ·前言第12-14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4-31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第15-22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第15-16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种类第16-17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第17-19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杂优利用模式第19-20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在中国的应用第20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玉米群体改良第22-31页
       ·群体改良方法第24-29页
       ·影响轮回选择遗传增益的因素第29-31页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研究意义第31-40页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32-35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种质研究中的应用第35-39页
     ·SSR标记的应用第39-40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0-4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3-49页
   ·试验材料第43-44页
     ·24个群体第43-44页
     ·40测交组合第44页
   ·田间试验方法第44-45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44页
     ·田间数据分析方法第44-45页
   ·分子标记试验方法第45-49页
     ·引物第45-46页
     ·试验方法第46-48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和检测第46-47页
       ·扩增体系第47页
       ·扩增产物的纯化和产物的变性第47-48页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第48-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79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不同轮次开花期性状的差异分析第49-54页
     ·热带亚热带群体不同轮次开花期性状的选择响应第49-52页
     ·热带亚热带群体不同轮次开花性状光敏性RD值的变化第52-54页
   ·热带亚热带群体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对混合选择的相关响应第54-66页
     ·株高和穗位各轮次的差异及光周期敏感性RD值变化第54-56页
     ·穗部性状各轮次间差异及光敏性RD值变化第56-60页
     ·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相关响应及光敏性RD值变化第60-66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混合选择响应的SSR分子标记分析第66-72页
     ·40对SSR引物在24份玉米群体样本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变异第67-69页
     ·24份玉米群体样本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第69-70页
     ·24份玉米群体样本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分析第70页
     ·24份玉米群体样本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第70-71页
     ·24份玉米群体样本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第71-72页
   ·热带亚热带群体测交种的选择响应第72-79页
     ·POB43测交种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选择响应第73-75页
     ·SUWAN-1测交种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选择响应第75-77页
     ·POB69测交种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选择响应第77页
     ·POB70测交种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的选择响应第77-79页
4 讨论第79-82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光周期敏感性降低第79页
   ·供试群体开花期及其它农艺性状发生了显著的选择响应,但选择响应程度因群体不同而异第79-80页
   ·改良过程中,同一群体不同轮次的选择响应程度不同第80页
   ·热带亚热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未发生明显变化第80-81页
   ·热带亚热带群体的测交种抽丝期提前,穗位降低,产量逐步提高第81页
   ·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育种价值的初步探讨第81-82页
5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6页
附录第9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大刍草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QTLs分析
下一篇:小麦假病斑及条锈成株抗性QTL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