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1.导论 | 第14-22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7-19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2页 |
2.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 第22-58页 |
·产业升级的再认识:由微观及宏观的分析框架 | 第22-34页 |
·产业升级内涵的界定 | 第22-27页 |
·产业升级的驱动因素与机制 | 第27-30页 |
·产业升级的测度方法 | 第30-34页 |
·ODI的母国产业效应:两大视角的研究 | 第34-42页 |
·开放与产业升级:理论脉络 | 第34-39页 |
·ODI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 | 第39-40页 |
·ODI的母国产业空心化效应 | 第40-42页 |
·ODI与母国产业升级:现有研究的梳理 | 第42-55页 |
·基于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 | 第44-48页 |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 | 第48-52页 |
·基于管理学理论的研究 | 第52-55页 |
·ODI与母国产业升级:本文研究的方向 | 第55-58页 |
3.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先行大国的经历与启示 | 第58-104页 |
·引言 | 第58页 |
·先行国家ODI的进程:基于动因视野的横向考察 | 第58-77页 |
·ODI的不同动因:基于企业实践的考察 | 第58-64页 |
·ODI的动因变化:基于各国进程的考察 | 第64-74页 |
·不同动因支配下的各国ODI进程比较 | 第74-77页 |
·典型国家ODI与产业升级:基于测度指标的纵向考察 | 第77-90页 |
·ODI潜在的产业效应与度量指标的选取 | 第78-81页 |
·典型国家ODI的母国产业效应测度 | 第81-88页 |
·典型国家ODI进程中产业升级的模式比较 | 第88-90页 |
·美国、日本ODI与产业升级:基于VAR模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90-102页 |
·分析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 第90-92页 |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第92-94页 |
·VAR模型的建立与协整关系分析 | 第94-98页 |
·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 | 第98-99页 |
·Chow分割点检验与回归系数比较 | 第99-102页 |
·ODI与母国产业升级:先行国家的启示 | 第102-104页 |
4.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机理分析 | 第104-126页 |
·引言 | 第104页 |
·ODI与母国产业升级:微观动因视野 | 第104-111页 |
·资源寻求型ODI的制造业重工业化效应 | 第105-106页 |
·市场寻求型ODI的制造业高加工度化效应 | 第106-108页 |
·效率寻求型ODI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 | 第108-109页 |
·战略资产寻求型ODI的制造业高技术化效应 | 第109-111页 |
·ODI与母国产业升级:宏观联动视野 | 第111-119页 |
·产业转移效应 | 第112-113页 |
·产业关联效应 | 第113-116页 |
·产业内竞争效应 | 第116-119页 |
·ODI与母国产业升级:间接传导机制 | 第119-124页 |
·ODI、贸易结构与产业升级 | 第119-122页 |
·ODI、供需结构与产业升级 | 第122-124页 |
·ODI与中国产业升级:综合机理 | 第124-126页 |
5.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尝试性实证 | 第126-153页 |
·引言 | 第126-127页 |
·中国企业ODI的现状与发展阶段判断 | 第127-131页 |
·ODI与中国产业升级:微观企业视角的案例分析 | 第131-143页 |
·资源寻求型ODI与中国的重工业化 | 第132-135页 |
·市场寻求型ODI与中国制造业高加工度化 | 第135-137页 |
·效率寻求型ODI与中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 | 第137-139页 |
·战略资产寻求型ODI与中国制造业高技术化 | 第139-143页 |
·ODI与中国产业升级:宏观层面的尝试性实证 | 第143-153页 |
·实证模型的引入与修改 | 第143-145页 |
·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第145-150页 |
·实证分析与结果的讨论 | 第150-153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53-158页 |
·主要结论 | 第153-155页 |
·政策涵义 | 第155-157页 |
·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5页 |
附录 | 第175-18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