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6页 |
第1节 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 | 第18-22页 |
1 先天免疫 | 第18页 |
2 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 | 第18-22页 |
2.1 细胞免疫 | 第18-19页 |
2.2 体液免疫 | 第19-20页 |
2.3 物理防御 | 第20页 |
2.4 免疫识别 | 第20-21页 |
2.5 免疫信号的调整和放大 | 第21-22页 |
2.6 病原体的清除 | 第22页 |
第2节 补体系统 | 第22-32页 |
1 脊椎动物的补体系统 | 第22-26页 |
1.1 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的组成 | 第23-24页 |
1.2 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 第24-26页 |
1.2.1 经典途径 | 第24页 |
1.2.2 凝集素途径 | 第24-25页 |
1.2.3 替代途径 | 第25页 |
1.2.4 终末途径 | 第25页 |
1.2.5 不依赖于C3 的凝血酶途径 | 第25-26页 |
1.3 补体系统的免疫功能 | 第26页 |
2 无脊椎动物的补体系统 | 第26-32页 |
2.1 无脊椎动物补体相关分子的发掘 | 第27-32页 |
2.1.1 起始分子 | 第27-29页 |
2.1.2 核心分子 | 第29-30页 |
2.1.3 补体相关含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分子 | 第30-31页 |
2.1.4 终末成分 | 第31-32页 |
第3节 补体分子母源传递研究 | 第32-34页 |
1 脊椎动物中补体分子母源传递的研究 | 第32-33页 |
2 无脊椎动物中补体分子母源传递的研究 | 第33-34页 |
第4节 蟹类补体途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36页 |
第2章 三疣梭子蟹gC1qR分子特性与免疫功能研究 | 第36-60页 |
1 前言 | 第36-3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7-48页 |
2.1 材料 | 第37-38页 |
2.1.1 实验动物和菌株 | 第37-38页 |
2.1.2 主要生物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8页 |
2.2.1三疣梭子蟹组织分布和免疫刺激实验 | 第38-39页 |
2.2.2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 第39-41页 |
2.2.3 PtgC1qR基因c DNA全长克隆 | 第41-43页 |
2.2.4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43页 |
2.2.5 PtgC1q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3-44页 |
2.2.6 PtgC1qR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和复性 | 第44-45页 |
2.2.7 rPtgC1qR的抗菌活性分析 | 第45页 |
2.2.8 rPtgC1qR的微生物结合活性 | 第45-46页 |
2.2.9 酚氧化酶抑制活性分析 | 第46页 |
2.2.10 siRNA合成RNAi分析 | 第46-47页 |
2.2.11 沉默PtgC1qR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7-48页 |
2.2.12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57页 |
3.1 PtgC1qR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3.2 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49-51页 |
3.3 PtgC1qR在成体组织和胚胎中的表达模式 | 第51-52页 |
3.4 病原微生物刺激后PtgC1qR的表达模式 | 第52-53页 |
3.5 重组蛋白rPtgC1qR的诱导表达和分离纯化 | 第53-54页 |
3.6 rPtgC1qR的抗菌活性 | 第54页 |
3.7 rPtgC1qR的微生物结合活力 | 第54-55页 |
3.8 rPtgC1qR对酚氧化酶的抑制活性 | 第55-56页 |
3.9 沉默PtgC1qR基因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60页 |
第3章 三疣梭子蟹2种A2M基因克隆、表达与免疫功能研究 | 第60-84页 |
1 前言 | 第60-6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1-66页 |
2.1 实验动物和免疫刺激实验 | 第61页 |
2.2 RNA提取、cDNA合成和PtA2Ms基因全长克隆 | 第61-62页 |
2.3 多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62页 |
2.4 qRT-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 第62页 |
2.5 siRNA合成与RNAi分析 | 第62-63页 |
2.6 沉默PtA2Ms基因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63-65页 |
2.7 沉默PtA2Ms基因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力 | 第65页 |
2.8 沉默PtA2Ms基因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溶菌酶活力 | 第65-66页 |
2.9 统计分析 | 第66页 |
3 结果 | 第66-81页 |
3.1 PtA2Ms结构特点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66-74页 |
3.2 PtA2Ms在成体组织和胚胎中的表达模式 | 第74-75页 |
3.3 PtA2Ms在微生物刺激后的表达模式 | 第75-76页 |
3.4 沉默PtA2Ms基因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6-78页 |
3.5 沉默PtA2Ms基因后抗菌肽和免疫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78-80页 |
3.6 沉默PtA2Ms基因对三疣梭子蟹血淋巴PO和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4 讨论 | 第81-84页 |
第4章 三疣梭子蟹TEP基因克隆、表达与免疫功能研究 | 第84-104页 |
1 前言 | 第84-8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85-89页 |
2.1 实验动物和免疫刺激实验 | 第85页 |
2.2 RNA提取、cDNA合成和PtTEP基因全长克隆 | 第85页 |
2.3 多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85页 |
2.4 qRT-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 第85-86页 |
2.5 siRNA合成与RNAi分析 | 第86页 |
2.6 沉默PtTEP基因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6-88页 |
2.7 沉默PtTEP基因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活力 | 第88页 |
2.8 沉默PtTEP基因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溶菌酶活力 | 第88页 |
2.9 沉默PtTEP基因后三疣梭子蟹存活率分析 | 第88-89页 |
2.10 统计分析 | 第89页 |
3 结果 | 第89-101页 |
3.1 PtTEP序列分析 | 第89-92页 |
3.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92-96页 |
3.3 PtTEP基因在成体组织和胚胎中的表达分析 | 第96-97页 |
3.4 PtTEP在微生物刺激后的表达分析 | 第97-98页 |
3.5 沉默PtTEP基因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8-99页 |
3.6 沉默PtTEP基因后抗菌肽和免疫通路的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9-100页 |
3.7 沉默PtTEP基因对三疣梭子蟹血淋巴PO和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8 PtTEP对溶藻弧菌的抗感染作用 | 第101页 |
4 讨论 | 第101-104页 |
第5章 三疣梭子蟹MBL分子特性与免疫功能研究 | 第104-116页 |
1 前言 | 第104-10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8页 |
2.1 实验动物和免疫刺激实验 | 第105页 |
2.2 RNA提取、cDNA合成和PtMBL基因全长克隆 | 第105-106页 |
2.3 多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106页 |
2.4 qRT-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 第106页 |
2.5 siRNA合成与RNAi分析 | 第106页 |
2.6 沉默PtMBL基因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106-107页 |
2.7 沉默PtMBL基因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活力 | 第107-108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108页 |
3 结果 | 第108-114页 |
3.1 PtMBL序列分析 | 第108-109页 |
3.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109-110页 |
3.3 PtMBL基因在成体组织和胚胎中的表达分析 | 第110-111页 |
3.4 PtMBL基因在微生物刺激后的表达分析 | 第111页 |
3.5 沉默PtMBL基因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11-112页 |
3.6 沉默PtMBL基因后抗菌肽和免疫通路的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12-113页 |
3.7 沉默PtMBL基因对三疣梭子蟹血淋巴PO活力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 讨论 | 第114-116页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总结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