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55页 |
1.1 整合素家族概述 | 第20-30页 |
1.1.1 整合素家族成员组成 | 第20-21页 |
1.1.2 整合素的结构与进化 | 第21-27页 |
1.1.3 整合素家族成员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 第27-29页 |
1.1.4 整合素的激活 | 第29-30页 |
1.2 整合素的配体概述 | 第30-36页 |
1.2.1 整合素的胞外配体 | 第30-33页 |
1.2.2 整合素的胞内配体 | 第33-34页 |
1.2.3 以整合素胞外配体为原型的人工合成多肽的应用 | 第34-36页 |
1.3 脊椎动物整合素及其配体介导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 | 第36-46页 |
1.3.1 整合素直接介导免疫识别的机制 | 第36-38页 |
1.3.2 整合素及其配体介导细胞吞噬的机制 | 第38-41页 |
1.3.3 整合素及其配体介导免疫细胞迁移的机制 | 第41-44页 |
1.3.4 整合素及其配体参与的其他免疫过程 | 第44-46页 |
1.4 无脊椎动物整合素与配体介导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46-52页 |
1.4.1 无脊椎动物整合素作为免疫识别分子的研究 | 第47-48页 |
1.4.2 无脊椎动物整合素与配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 第48-5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2-5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5-8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5-64页 |
2.1.1 实验动物与微生物菌株 | 第55页 |
2.1.2 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 | 第55-58页 |
2.1.3 涉及的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8-59页 |
2.1.4 主要合成引物信息 | 第59-63页 |
2.1.5 合成多肽和多肽荧光探针信息 | 第63-6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4-85页 |
2.2.1 基于HMMER软件筛选基因家族 | 第64-65页 |
2.2.2 皮尔森相关性分析 | 第65页 |
2.2.3 蛋白序列和结构分析 | 第65页 |
2.2.4 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65页 |
2.2.5 长牡蛎个体的细菌刺激、药物注射及取样 | 第65-66页 |
2.2.6 总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 | 第66-67页 |
2.2.7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67页 |
2.2.8 目的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 | 第67-68页 |
2.2.9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8-69页 |
2.2.10 基于ELISA检测受体-配体互作 | 第69-70页 |
2.2.11 基于SPR仪检测受体-配体互作 | 第70-71页 |
2.2.12 基于GST Pull-down检测受体-配体互作 | 第71-72页 |
2.2.13 血清Pull-down实验与质谱鉴定 | 第72页 |
2.2.14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第72页 |
2.2.15 FITC标记的LPS瞬时化学转染 | 第72-73页 |
2.2.16 菌结合、凝菌和抑菌实验 | 第73-74页 |
2.2.17 多肽荧光探针标记整合素的细胞实验 | 第74-75页 |
2.2.18 基于流式细胞仪分选长牡蛎RGD~+和RGD~-血细胞 | 第75页 |
2.2.19 转录组测序与数据分析 | 第75-78页 |
2.2.20 苏木精-伊红、瑞氏-吉姆萨、过氧化物酶染色观察 | 第78-79页 |
2.2.21 免疫荧光与免疫组化实验 | 第79-80页 |
2.2.22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80-81页 |
2.2.23 血细胞吞噬活性检测 | 第81页 |
2.2.24 血细胞包囊反应实验 | 第81页 |
2.2.25 血细胞迁移率的检测 | 第81-82页 |
2.2.26 血细胞ROS、Ca~(2+)、cAMP含量的检测 | 第82-83页 |
2.2.27 血细胞GTPase酶活性与踝蛋白talin含量的检测 | 第83-84页 |
2.2.28 数据的统计处理 | 第84-8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85-169页 |
3.1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组成与分子特征 | 第85-102页 |
3.1.1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筛选与鉴定 | 第85-88页 |
3.1.2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以及LPS刺激的表达模式 | 第88-91页 |
3.1.3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α、β亚基配对分析 | 第91-92页 |
3.1.4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蛋白结构特征 | 第92-98页 |
3.1.5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进化特征 | 第98-102页 |
3.2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免疫的分子基础与功能模式 | 第102-114页 |
3.2.1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 | 第102页 |
3.2.2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配体结合功能 | 第102-106页 |
3.2.3 参与血细胞吞噬的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鉴定 | 第106-108页 |
3.2.4 参与血细胞迁移的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鉴定 | 第108-109页 |
3.2.5 参与血细胞包囊化的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鉴定 | 第109-111页 |
3.2.6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111-114页 |
3.3 长牡蛎整合素互作配体鉴定及其参与细胞免疫的分子基础与过程 | 第114-143页 |
3.3.1 长牡蛎血清中α-整合素的配体CgPEPCK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 第114-124页 |
3.3.2 长牡蛎血清中β-整合素的配体CgC1qDCs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 第124-130页 |
3.3.3 长牡蛎β-整合素CgIntegrin与CgC1qDC-5介导血细胞吞噬的过程 | 第130-143页 |
3.4 长牡蛎整合素的激活及其对细胞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 第143-150页 |
3.4.1 长牡蛎β-整合素(CgβV)的激活及其配体结合活性变化 | 第143-146页 |
3.4.2 长牡蛎CgβV的激活及血细胞吞噬活性变化 | 第146-148页 |
3.4.3 LPS刺激后长牡蛎(CgβV)激活通路相关的分子活动变化 | 第148-150页 |
3.5 长牡蛎整合素探针RGD阳性(RGD~+)血细胞的分选、鉴定与参与免疫反应的可能机制 | 第150-169页 |
3.5.1 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RGD~+血细胞数目的变化 | 第150-151页 |
3.5.2 长牡蛎RGD~+血细胞的分选 | 第151-152页 |
3.5.3 长牡蛎RGD~+血细胞的化学染色特征 | 第152页 |
3.5.4 长牡蛎RGD~+血细胞的Ca~(2+)和ROS水平 | 第152-153页 |
3.5.5 长牡蛎RGD~+血细胞响应灿烂弧菌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153-162页 |
3.5.6 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迁移活性的变化 | 第162页 |
3.5.7 长牡蛎神经内分泌系统对RGD~+血细胞迁移活性的调控 | 第162-165页 |
3.5.8 长牡蛎RGD~+血细胞对自身以及RGD-血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 第165-16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69-195页 |
4.1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高度特化 | 第169-173页 |
4.1.1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发生明显的基因扩张 | 第169-170页 |
4.1.2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分子结构高变 | 第170-172页 |
4.1.3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已形成独特进化分支 | 第172-173页 |
4.2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执行完备且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 第173-180页 |
4.2.1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通过独特的分工机制结合多种配体 | 第174-177页 |
4.2.2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通过精密的协作机制介导复杂的细胞免疫反应 | 第177-180页 |
4.3 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与血清中多种配体协作调节细胞免疫反应 | 第180-183页 |
4.3.1 长牡蛎整合素通过多种血清中配体间接识别病原 | 第180-182页 |
4.3.2 长牡蛎整合素β亚基可以直接识别病原细菌并介导吞噬 | 第182-183页 |
4.4 长牡蛎整合素自身激活后极大地促进了细胞免疫反应 | 第183-186页 |
4.4.1 长牡蛎β-整合素自身激活后能够促进配体结合活性 | 第184-185页 |
4.4.2 长牡蛎β-整合素自身激活后与配体协作促进血细胞吞噬作用 | 第185-186页 |
4.5 发现长牡蛎RGD~+血细胞增强免疫反应的新路径 | 第186-195页 |
4.5.1 RGD~+血细胞通过提高自身迁移率快速响应病原刺激 | 第187-189页 |
4.5.2 兴奋性神经内分泌因子可以促进RGD~+血细胞的迁移活动 | 第189-191页 |
4.5.3 RGD~+血细胞主要作为调节性细胞,促进IL-17等免疫调节因子表达以增强抗菌免疫反应 | 第191-1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5-199页 |
符号说明 | 第199-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7-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