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1.1 背景 | 第13-14页 |
1.1.2 假设 | 第14页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4-16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4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31页 |
2.1 脊柱侧弯概述 | 第16-20页 |
2.1.1 脊柱侧弯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脊柱侧弯的分类与分型 | 第16-17页 |
2.1.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18页 |
2.1.4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像学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2.2.1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侧弯诊断评估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2.2.2 躯干形态失衡的影像学指标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2.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2.3.1 手术治疗 | 第27页 |
2.3.2 支具治疗 | 第27-28页 |
2.3.3 康复治疗 | 第28-31页 |
3 研究设计 | 第31-4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1-33页 |
3.1.1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3.1.2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3.1.3 分型标准 | 第31-33页 |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43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33页 |
3.2.2 实验法 | 第33-42页 |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3.2.4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3.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43-44页 |
3.3.1 研究重点 | 第43页 |
3.3.2 研究难点 | 第43页 |
3.3.3 研究创新点 | 第43-44页 |
4 研究结果 | 第44-57页 |
4.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躯干冠状面形态失衡 | 第44-47页 |
4.1.1 肩部及骨盆冠状面失衡情况 | 第44-45页 |
4.1.2 不同侧弯分型的冠状面参数比较 | 第45页 |
4.1.3 侧弯畸形与冠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4.1.4 躯干冠状面偏移情况 | 第46-47页 |
4.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躯干矢状面形态失衡 | 第47-51页 |
4.2.1 胸腰椎矢状面曲度 | 第47-48页 |
4.2.2 骨盆矢状面参数 | 第48-49页 |
4.2.3 胸腰椎曲度与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4.2.4 侧弯畸形与脊柱-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2.5 脊柱矢状面倾斜情况 | 第50-51页 |
4.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康复治疗效果 | 第51-57页 |
4.3.1 冠状面失衡的康复治疗效果 | 第51-53页 |
4.3.2 矢状面失衡的康复治疗效果 | 第53-57页 |
5 研究分析与讨论 | 第57-66页 |
5.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躯干冠状面形态特征 | 第57-60页 |
5.1.1 AIS肩部冠状面失衡 | 第57-58页 |
5.1.2 AIS骨盆冠状面失衡 | 第58-59页 |
5.1.3 AIS躯干冠状面偏移 | 第59-60页 |
5.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躯干矢状面形态特征 | 第60-63页 |
5.2.1 AIS胸腰椎矢状面曲度 | 第60页 |
5.2.2 AIS骨盆矢状面形态特征 | 第60-61页 |
5.2.3 AIS脊柱矢状面倾斜 | 第61-63页 |
5.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 第63-66页 |
5.3.1 AIS躯干冠状面失衡的康复治疗效果 | 第63-64页 |
5.3.2 躯干矢状面失衡的康复治疗效果 | 第64-65页 |
5.3.3 AIS躯干形态康复的意义 | 第65-66页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6.1.1 冠状面形态特征 | 第66页 |
6.1.2 矢状面形态特征 | 第66页 |
6.1.3 康复治疗效果 | 第66页 |
6.2 研究建议 | 第66-68页 |
6.2.1 科研方面的建议 | 第66-67页 |
6.2.2 AIS康复治疗方面的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