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监管中的黑名单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信用监管和黑名单制度概述 | 第12-20页 |
一、信用监管的界定与功能 | 第12-15页 |
(一)信用监管的界定 | 第12-14页 |
(二)信用监管的功能 | 第14-15页 |
二、黑名单制度的界定与意义 | 第15-20页 |
(一)黑名单制度的界定 | 第15-18页 |
(二)黑名单制度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黑名单制度的定性 | 第20-27页 |
一、黑名单制度的定性分析 | 第20-23页 |
(一)黑名单制度是一种失信惩戒制度 | 第20-22页 |
(二)黑名单制度的归属 | 第22-23页 |
二、黑名单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23-27页 |
(一)黑名单制度具有侵益性 | 第23-25页 |
(二)黑名单制度具有较重的惩戒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黑名单制度的立法现状与实践反思 | 第27-35页 |
一、黑名单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7-29页 |
(一)法律对黑名单制度的规定 | 第27页 |
(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对黑名单制度的规定 | 第27-29页 |
二、黑名单制度的实践质疑 | 第29-35页 |
(一)黑名单制度的合法性质疑 | 第30-31页 |
(二)黑名单制度惩戒标准和适用范围的质疑 | 第31-32页 |
(三)黑名单制度实施程序的正当性质疑 | 第32-33页 |
(四)黑名单制度的修复与救济制度的质疑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黑名单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5-43页 |
一、遵循信用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35-38页 |
(一)遵循有限监管的原则 | 第35-36页 |
(二)遵循信用监管的合法化原则 | 第36-37页 |
(三)遵循信用监管的合理化原则 | 第37-38页 |
二、完善黑名单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38-43页 |
(一)完善依据:黑名单制度的立法 | 第38-39页 |
(二)完善内容:黑名单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标准 | 第39-40页 |
(三)完善过程:黑名单制度的程序规范 | 第40-41页 |
(四)完善结果:黑名单制度的修复和救济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