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药理学论文--兽用药品论文

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二联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4页
    1.1 猪链球菌病第12-16页
        1.1.1 猪链球菌病概述第12页
        1.1.2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第12-13页
        1.1.3 猪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第13-14页
        1.1.4 猪链球菌毒力因子第14-15页
        1.1.5 猪链球菌致病机制第15-16页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第16-18页
        1.2.1 副猪嗜血杆菌病概述第16页
        1.2.2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第16-17页
        1.2.3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第17页
        1.2.4 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制第17-18页
    1.3 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第18-19页
        1.3.1 一般防治方法第18页
        1.3.2 疫苗在细菌病防治中的作用第18页
        1.3.3 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4 细菌表面展示第19-23页
        1.4.1 表面展示系统简介第19页
        1.4.2 阳性菌表面展示系统第19页
        1.4.3 阴性菌表面展示系统第19-21页
        1.4.4 细菌表面展示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第21-23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抗原蛋白的筛选第24-32页
    2.1 材料第24页
        2.1.1 菌株、质粒和动物第24页
        2.1.2 主要试剂第24页
        2.1.3 主要仪器第24页
    2.2 方法第24-27页
        2.2.1 猪链球菌基因组提取第24页
        2.2.2 重组质粒构建及验证第24-26页
        2.2.3 重组目的蛋白的表达纯化第26页
        2.2.4 小鼠易感品系及攻毒菌株的选择第26-27页
        2.2.5 攻毒用菌株的验证第27页
        2.2.6 免疫保护攻毒试验第27页
    2.3 结果第27-30页
        2.3.1 SS目的基因PCR扩增第27页
        2.3.2 SS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第27-28页
        2.3.3 SS蛋白诱导表达验证第28-29页
        2.3.4 SS蛋白纯化结果第29页
        2.3.5 SS小鼠易感品系和攻毒菌株的确定第29-30页
        2.3.6 SS2 攻毒菌株的验证第30页
        2.3.7 SS2 免疫保护攻毒试验结果第30页
    2.4 讨论第30-32页
第三章 表面展示载体的构建及验证第32-39页
    3.1 材料第32页
        3.1.1 所需的菌株、质粒第32页
        3.1.2 主要试剂第32页
        3.1.3 主要仪器第32页
    3.2 方法第32-35页
        3.2.1 相关引物设计第32-33页
        3.2.2 表面展示载体构建第33-34页
        3.2.3 表面展示菌株的表达验证第34页
        3.2.4 亚细胞组分分离第34-35页
        3.2.5 免疫电镜第35页
    3.3 结果第35-37页
        3.3.1 载体测序验证第35页
        3.3.2 表面展示菌株的Western验证第35-36页
        3.3.3 重组蛋白亚细胞组分定位第36页
        3.3.4 免疫电镜定位第36-37页
    3.4 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动物试验第39-46页
    4.1 材料第39页
        4.1.1 菌株和动物第39页
        4.1.2 主要试剂第39页
        4.1.3 主要仪器第39页
    4.2 方法第39-41页
        4.2.1 疫苗制备第39-40页
        4.2.2 小鼠免疫试验第40-41页
        4.2.3 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检测第41页
        4.2.4 攻毒试验第41页
    4.3 结果第41-43页
        4.3.1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第41-42页
        4.3.2 抗体水平检测结果第42页
        4.3.3 攻毒试验结果第42-43页
    4.4 讨论第43-4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历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形态学和SSR标记分析中国紫心甘薯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
下一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躯干形态失衡与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