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采煤机螺旋滚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 采煤机螺旋滚筒内喷雾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2 采煤机螺旋滚筒内喷雾系统理论分析 | 第16-30页 |
2.1 喷雾降尘机理研究 | 第16-19页 |
2.1.1 喷雾降尘物理过程 | 第16页 |
2.1.2 粉尘颗粒绕雾滴的运动分析 | 第16-17页 |
2.1.3 粉尘颗粒在雾滴附近的运动 | 第17-19页 |
2.2 液体雾化过程分析 | 第19-23页 |
2.2.1 大液滴的破裂 | 第19-21页 |
2.2.2 圆射流的破裂 | 第21-22页 |
2.2.3 液膜的破裂 | 第22-23页 |
2.3 喷雾降尘效率分析 | 第23-25页 |
2.4 喷雾降尘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采煤机螺旋滚筒初步设计及三维模型建立 | 第30-45页 |
3.1 采煤机螺旋滚筒的结构 | 第30-32页 |
3.1.1 螺旋滚筒的结构参数 | 第30页 |
3.1.2 螺旋滚筒内喷雾系统 | 第30-31页 |
3.1.3 喷嘴结构 | 第31-32页 |
3.2 螺旋滚筒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研究 | 第32-36页 |
3.3 采煤机螺旋滚筒的初步设计 | 第36-43页 |
3.3.1 采煤机截割工况的确定 | 第36-39页 |
3.3.2 两种截齿排列方式对采煤机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39-43页 |
3.4 滚筒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采煤机螺旋滚筒内喷雾外流场数值模拟 | 第45-69页 |
4.1 粉尘来源 | 第45页 |
4.2 数值模拟流程 | 第45-46页 |
4.3 数值模型 | 第46-48页 |
4.3.1 连续相模型 | 第47页 |
4.3.2 离散相模型 | 第47-48页 |
4.3.3 连续相-离散相的耦合 | 第48页 |
4.4 采煤机工作面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48-52页 |
4.4.0 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4.4.1 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4.4.2 模型验证 | 第50-52页 |
4.5 边界条件及离散相喷射源的设定 | 第52-54页 |
4.5.1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52页 |
4.5.2 离散相喷射源的设定 | 第52-54页 |
4.6 螺旋滚筒内喷雾外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67页 |
4.6.1 不同喷雾入射角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2 不同喷雾压力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58-63页 |
4.6.3 不同喷嘴口径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4.6.4 不同扩散角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第65-67页 |
4.7 采煤机螺旋滚筒最终设计 | 第67-6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5.1 结论 | 第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