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近代文学(1840~1919年)论文

晚清民国四书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6页
绪论第11-28页
    第一节 四书学的概念及晚清民国四书学分期第11-16页
    第二节 百年来四书题名论著发表情况概述第16-28页
上编 晚清民国四书学的演进历程——基于四书题名文献的考察第28-105页
    导言第28-30页
    第一章 四书学作为官学的解体(1898-1911)第30-47页
        第一节 从四书题名文献看四书学作为官学的解体第30-40页
            一、四书题名文章的四书学官学生态解体考察第31-34页
            二、四书题名专著的四书学官学生态解体考察第34-40页
        第二节 四书学作为官学的解体与没落的个案分析第40-46页
            一、以徐天璋为例的四书学官学生态解体个案分析第40-43页
            二、以李滋然为例的四书学官学生态没落个案分析第43-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二章 作为批判与解构对象的四书学(1912-1930)第47-62页
        第一节 基于四书题名文献的批判思潮考察第47-54页
            一、来自官方禁令的寒潮第48-49页
            二、发自社会舆论的批判洪流第49-52页
            三、四书学向正常学术方位的突围第52-54页
        第二节 四书学的民间化沉潜第54-61页
            一、方言与新式标点进入四书诠释领域第55-56页
            二、专门针对童蒙教学的四书读本出现第56-57页
            三、儿童也成为四书诠释的话语创作者第57-59页
            四、四书再度成为传教士的布道书第59-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四书学的命运急转弯(1931-1949)第62-83页
        第一节 新生活运动下的祭孔与读经第62-69页
            一、基于祭孔文献的四书学转机演示第63-66页
            二、基于读经文献的四书学转机考察第66-69页
        第二节 四书学的回暖及四书文本的重构第69-82页
            一、基于四书题名文章的四书学回暖分析第69-71页
            二、本期四书题名专著的类型与特色第7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余论 分立与互溶:晚清民国四书学的延展第83-105页
        第一节 两岸四书学的分立(1950-1979)第83-93页
            一、台湾四书题名论著的类型与特色第84-89页
            二、钱穆与陈立夫的四书学第89-93页
        第二节 两岸四书学的互溶互促(1980-1999)第93-104页
            一、八十年代四书学第93-99页
            二、九十年代四书学第99-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下编 晚清民国四书学的核心问题——以中西化合为中心的探析第105-204页
    导言第105-106页
    第一章 从典章制度到形而上学:康有为和王国维的四书学第106-131页
        第一节 康有为四书学的社会改良路径第106-120页
            一、康有为认为《论语》之学实曾子之学第107-109页
            二、康有为四书学的理论重心在《中庸》第109-113页
            三、康有为广引西学阐发《孟子》第113-118页
            四、康有为四书学化合中西的历史意义第118-120页
        第二节 王国维四书学的形而上学路径第120-130页
            一、四书学新领域的开拓与新范式的建构第121-122页
            二、以《中庸》为儒教哲学之渊源第122-125页
            三、孟子对子思、孔子思想的形而上学发展第125-127页
            四、孔子学说的形而上学意涵第127-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二章 从会通到该摄:钱基博和马一浮的四书学第131-174页
        第一节 钱基博四书学的会通策略第131-161页
            一、《四书解题及其读法》的撰述缘起第132-134页
            二、《四书解题及其读法》的教材特性第134-136页
            三、融通汉宋的四书学诠释策略第136-143页
            四、旁采佛老的四书学诠释胸襟第143-156页
            五、钱基博四书学对西学的误读与误解第156-161页
        第二节 :马一浮四书学的该摄系统第161-173页
            一、以《论语》为四书学根本第161-164页
            二、以《孝经》辅翼《论语》第164-166页
            三、以六艺该摄国学第166-168页
            四、以六艺该摄西来学术第168-171页
            五、四书学以朱熹为正宗第171-173页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第三章 中西化合的独辟蹊径第174-191页
        第一节 从辜鸿铭到林语堂的英译四书学第174-183页
            一、辜鸿铭林语堂英译四书的历史因缘第175-176页
            二、辜鸿铭英译四书的具体策略第176-177页
            三、对辜鸿铭英译四书的评价第177-178页
            四、林语堂英译四书的优化策略第178-183页
        第二节 援佛入儒的思想界伏流——从杨文会到欧阳渐的四书学第183-190页
            一、杨欧师徒援佛入儒的时代因缘第183-184页
            二、佛学与儒学的关系认识第184-185页
            三、欧阳渐对佛学与西学关系的认识第185-188页
            四、杨文会、欧阳渐的四书诠释理路第188-190页
        本章小结第190-191页
    余论 康德与晚清民国四书学——以王国维、钱基博为考察中心第191-204页
        一、从爱比克泰德到康德:中西化合的介质演进第192-194页
        二、悦纳与疏离:王国维四书学对康德的接受第194-198页
        三、误读和误解:钱基博四书学对康德的错纳第198-203页
        本章小结第203-204页
结论第204-206页
附录一: 新世纪两岸四书学研究述评第206-224页
附录二: 参考文献第224-234页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34-235页
致谢第235-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港铁(深圳)员工离职原因及管理对策
下一篇:中保大厦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