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2.1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属性 | 第13-14页 |
2.2.1 股东优先购买权具有法定性 | 第13页 |
2.2.2 股东优先购买权具有物权性 | 第13-14页 |
2.2.3 股东优先购买权具有期待性 | 第14页 |
2.2.4 股东优先购买权是一种形成权 | 第14页 |
2.2.5 股东优先购买权属于股权中的自益权 | 第14页 |
2.3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理基础 | 第14-16页 |
2.3.1 保障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 第15页 |
2.3.2 维护股东的合理期待 | 第15-16页 |
2.3.3 保护老股东的权益 | 第16页 |
2.3.4 维护原有股东的利益和公司股东的权利架构 | 第16页 |
第3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上海外滩地王案中的脉络 | 第16-24页 |
3.1 本案的基本案情 | 第17-18页 |
3.2 实务与理论的争议 | 第18-19页 |
3.3 《公司法》中关于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与适用 | 第19-20页 |
3.4 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与合同效力 | 第20-22页 |
3.4.1 有关合同效力的各种学说 | 第20-21页 |
3.4.2 关于合同效力问题的看法 | 第21-22页 |
3.4.3 上海外滩地王案中法院的观点 | 第22页 |
3.5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立法目的探析 | 第22-24页 |
3.5.1 节约交易成本 | 第22-23页 |
3.5.2 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得到满足 | 第23页 |
3.5.3 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 | 第23-24页 |
第4章 上海外滩地王案启示:股东优先购买权保护的缺漏 | 第24-27页 |
4.1 对间接收购行为的定性及限制方式并没有规定 | 第24-25页 |
4.1.1 间接收购行为构成对股东优先购买权的侵害 | 第24-25页 |
4.1.2 公司章程能够约束间接收购的模式 | 第25页 |
4.2 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限不明确 | 第25-27页 |
4.2.1 各国公司立法中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的不同约定 | 第25-26页 |
4.2.2 我国对于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限的考量 | 第26-27页 |
第5章 股东优先购买权保护的完善建议 | 第27-35页 |
5.1 明确股东通知义务 | 第27-28页 |
5.1.1 通知主体和对象 | 第27-28页 |
5.1.2 通知的内容 | 第28页 |
5.2 第三人介入股权交易的方式 | 第28-30页 |
5.2.1 非股东第三人未实际取得股东地位的情况 | 第29页 |
5.2.2 非股东第三人已实际取得股东地位的情况 | 第29-30页 |
5.3 行使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效果 | 第30-32页 |
5.3.1 优化合同订立中的法律效果 | 第30页 |
5.3.2 优化公司立法中的法律效果 | 第30-32页 |
5.4 完善股东优先购买权的保障措施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作者简历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