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1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概述 | 第15-16页 |
1.2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16-20页 |
1.2.1 主要DNA分子标记的简介及特点 | 第16-19页 |
1.2.2 自然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和发展 | 第19-20页 |
1.2.3 遗传群体图谱构建研究和发展 | 第20页 |
1.3 棉花重要农艺性状QTLs定位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1 棉花纤维长度性状QTLs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2 棉子油份性状QTLs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3 棉花株高性状QTLs定位研究 | 第23-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棉花关联群体SNP标记开发及群体结构分析 | 第26-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样品DNA提取 | 第26-28页 |
2.1.3 芯片杂交试验 | 第28-30页 |
2.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2.1 SNPs标记筛选 | 第30页 |
2.2.2 SNPs标记信息统计 | 第30-33页 |
2.2.3 群体结构划分 | 第33-34页 |
2.2.4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2.3.1 芯片测序技术 | 第34页 |
2.3.2 四倍体棉花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5页 |
2.3.3 影响LD的因素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陆地棉动态纤维长度QTL定位及候选基因GhMAH1 的功能验证 | 第36-62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3页 |
3.1.1 试验材料与种植方法 | 第36页 |
3.1.2 动态纤维长度测定 | 第36-37页 |
3.1.3 基因标记挖掘与分型 | 第37页 |
3.1.4 动态纤维长度性状QTLs定位 | 第37页 |
3.1.5 纤维长度基因GhMAH1 的筛选 | 第37页 |
3.1.6 RNA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第37-39页 |
3.1.7 qRT-PCR反应体系与条件 | 第39-40页 |
3.1.8 VIGS载体构建与转化 | 第40-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60页 |
3.2.1 陆地棉动态纤维长度表型分析 | 第43-47页 |
3.2.2 陆地棉动态纤维伸长率表型分析 | 第47页 |
3.2.3 关联分析动态纤维长度性状QTLs | 第47-54页 |
3.2.4 关联分析动态纤维伸长率性状性状QTLs | 第54-56页 |
3.2.5 GO分析候选基因 | 第56-57页 |
3.2.6 RNA-seq和qRT-PCR鉴定候选基因 | 第57-59页 |
3.2.7 陆地棉GhMAH1 基因功能验证 | 第59-60页 |
3.3 讨论 | 第60-62页 |
3.3.1 陆地棉动态纤维长度性状QTLs定位 | 第60-61页 |
3.3.2 抑制GhMAH1 基因表达使陆地棉纤维变短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陆地棉油份含量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GhPRXR1 功能验证 | 第62-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70页 |
4.1.1 试验材料与种植方法 | 第62页 |
4.1.2 棉籽含油量测定及分析 | 第62页 |
4.1.3 基因标记挖掘与分型 | 第62-63页 |
4.1.4 棉籽含油量性状QTLs定位 | 第63页 |
4.1.5 棉籽含油量基因GhPRXR1 的筛选 | 第63页 |
4.1.6 GhPRXR1 基因克隆 | 第63-65页 |
4.1.7 酿酒酵母表达载体pYES2-GAL1::GhPRXR1 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65-67页 |
4.1.8 pYES2-GAL1::GhPRXR1 载体诱导表达 | 第67-68页 |
4.1.9 酵母油脂含量测定 | 第68页 |
4.1.10 病毒诱导GhPRXR1 基因沉默载体构建 | 第68-69页 |
4.1.11 棉籽含油量和脂肪酸成分测定 | 第69-7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0页 |
4.2.1 棉籽含油量性状的基因统计 | 第70-72页 |
4.2.2 关联分析棉籽油份含量性状QTLs | 第72-75页 |
4.2.3 qOC-Dt5-1 区间内候选基因挖掘 | 第75-78页 |
4.2.4 GhPRXR1 基因功能验证 | 第78-80页 |
4.3 讨论 | 第80-81页 |
4.3.1 棉籽油份QTLs在基因组的偏好性分布 | 第80页 |
4.3.2 GhPRXR1 基因促进棉籽油份积累 | 第80-81页 |
第五章 陆海回交自交系群体SNP标记开发及遗传图谱构建 | 第81-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81-82页 |
5.1.2 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82-8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1页 |
5.2.1 SLAF标签的开发和SNP标记的鉴定 | 第83-86页 |
5.2.2 陆海回交自交系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质量评估 | 第86-91页 |
5.3 讨论 | 第91-93页 |
第六章 陆海回交自交系群体株高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GhPIN3 功能验证 | 第93-10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6.1.1 试验材料及种植方法 | 第93页 |
6.1.2 株高表型测定及分析 | 第93页 |
6.1.3 QTL定位方法 | 第93-94页 |
6.1.4 GhPIN3 基因的筛选 | 第94页 |
6.1.5 棉花病毒诱导GhPIN3 基因沉默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94-9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3页 |
6.2.1 棉花株高性状的基本统计 | 第95-97页 |
6.2.2 棉花株高性状QTL定位 | 第97-100页 |
6.2.3 株高候选基因GhPIN3 的鉴定 | 第100-103页 |
6.2.4 GhPIN3 的功能验证 | 第103页 |
6.3 讨论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105页 |
7.2 展望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10页 |
缩略词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