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1 葡萄抗白粉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白藜芦醇及衍生物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葡萄中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种类 | 第16-17页 |
1.2.2 葡萄中白藜芦醇衍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18页 |
1.3 葡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葡萄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葡萄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葡萄中基于共表达网络筛选核心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2.1 材料 | 第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32页 |
2.2.1 材料采集 | 第23-24页 |
2.2.2 葡萄果实RNA提取 | 第24页 |
2.2.3 转录组建库 | 第24页 |
2.2.4 转录组生物信息分析 | 第24-25页 |
2.2.5 实时荧光定量引物 | 第25-26页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6-27页 |
2.2.7 酵母单杂交验证 | 第27页 |
2.2.8 葡萄白藜芦醇主要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第27页 |
2.2.9 染色体定位分析、基因聚类分析和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27页 |
2.2.10 基因保守模体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 | 第27页 |
2.2.11 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2.2.12 载体构建 | 第28页 |
2.2.13 VqNAC1功能验证实验使用引物 | 第28-29页 |
2.2.14 酵母自激活验证 | 第29页 |
2.2.15 亚细胞定位 | 第29页 |
2.2.16 葡萄叶片瞬时转化 | 第29页 |
2.2.17 葡萄果实蛋白质提取 | 第29页 |
2.2.18 i TRAQ蛋白质组实验流程 | 第29页 |
2.2.19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2.20 代谢组分析 | 第30页 |
2.2.21 芪类物质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2.22 类黄酮和花青苷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98页 |
3.1 两个葡萄材料果实四个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 | 第32-81页 |
3.1.1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第32-38页 |
3.1.2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8页 |
3.1.3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第38-45页 |
3.1.4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中芪合成酶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45-46页 |
3.1.5 葡萄白藜芦醇主要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第46-47页 |
3.1.6 葡萄白藜芦醇主要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47-48页 |
3.1.7 葡萄白藜芦醇主要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聚类分析 | 第48-50页 |
3.1.8 葡萄白藜芦醇主要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3.1.9 葡萄白藜芦醇主要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保守模体分析 | 第52-54页 |
3.1.10 葡萄白藜芦醇主要衍生物代谢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模式分析 | 第54-57页 |
3.1.11 转录因子-芪合成酶基因共表达分析 | 第57-60页 |
3.1.12 VqNAC1基因调控芪类物质积累 | 第60-66页 |
3.1.13 中国野生毛葡萄新转录本组装与注释 | 第66-69页 |
3.1.14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转录组可变剪接分析 | 第69-71页 |
3.1.15 ‘丹凤-2’和‘赤霞珠’中参与调控芪合成酶基因长链非编码RNA分析 | 第71-74页 |
3.1.16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胁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74-79页 |
3.1.17 ‘丹凤-2’和‘赤霞珠’转录组SNP分析 | 第79-81页 |
3.1.18 两个葡萄材料果实四个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小结 | 第81页 |
3.2 两个葡萄材料果实四个发育时期蛋白质组分析 | 第81-90页 |
3.2.1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差异蛋白分析 | 第81-83页 |
3.2.2 转录组和蛋白组关联分析 | 第83-85页 |
3.2.3 ‘丹凤-2’和‘赤霞珠’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第85-89页 |
3.2.4 两个葡萄材料果实四个发育时期蛋白质组分析小结 | 第89-90页 |
3.3 两个葡萄材料果实四个发育时期代谢组分析 | 第90-96页 |
3.3.1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代谢组分析 | 第90-93页 |
3.3.2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芪类物质含量测定 | 第93-94页 |
3.3.3 ‘丹凤-2’和‘赤霞珠’果实黄酮类物质含量测定 | 第94-95页 |
3.3.4 两个葡萄材料果实四个发育时期代谢组分析小结 | 第95-96页 |
3.4 多组学分析中国野生毛葡萄芪类物质代谢调控机制 | 第96-9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98-104页 |
4.1 芪合成酶基因表达受多种转录因子调控 | 第98-100页 |
4.2 胁迫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参与植物抗病 | 第100-101页 |
4.3 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差异表达蛋白参与芪类物质代谢调控 | 第101-102页 |
4.4 芪类物质代谢及其对真菌病害的防御作用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04-106页 |
5.1 结论 | 第104-105页 |
5.2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附录 | 第117-129页 |
缩略词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