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1 类黄酮的结构与功能 | 第16-18页 |
1.1.1 类黄酮的化学结构 | 第16-17页 |
1.1.2 类黄酮的功能 | 第17-18页 |
1.2 类黄酮的合成与运输 | 第18-20页 |
1.2.1 类黄酮的合成 | 第18-19页 |
1.2.2 类黄酮的运输 | 第19-20页 |
1.3 MYB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的类黄酮代谢 | 第20-22页 |
1.3.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 第21页 |
1.3.2 涉及调控植物体内类黄酮合成与转运的MYB转录因子 | 第21-22页 |
1.3.3 MYB参与形成的转录复合体及其调控的类黄酮代谢 | 第22页 |
1.3.4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域特征与对下游靶基因的选择性 | 第22页 |
1.4 外部环境和内部激素调控植物类黄酮代谢的分子机制 | 第22-25页 |
1.4.1 外部环境调控植物类黄酮代谢的分子机制 | 第22-24页 |
1.4.2 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类黄酮代谢变化规律 | 第24-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筛选梨中可能参与类黄酮调控的MYB转录因子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27页 |
2.2.2 类黄酮组分提取的鉴定 | 第27-28页 |
2.2.3 筛选梨基因组中的R2R3型MYB转录因子 | 第28页 |
2.2.4 MYB转录因子的同源进化分析 | 第28页 |
2.2.5 梨组织中R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6 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9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9-36页 |
2.3.1 可能参与梨类黄酮调控的MYB转录因子的分离 | 第29-32页 |
2.3.2 ‘早酥’梨与‘红早酥’梨果实中,类黄酮组分的合成模式与合成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32-33页 |
2.3.3 ‘早酥’梨与‘红早酥’梨果实中,候选MYB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33-35页 |
2.3.4 PbMYB10、PbMYB10b、PbMYB9和PbMYB3 的表达模式与梨果实中的类黄酮积累模式相关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PbMYB10b和 PbMYB9 是梨果实中不同类黄酮代谢支路的正调控转录因子 | 第38-44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2.2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8-39页 |
3.2.3 基于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genesilencing:VIGS)体系的梨幼果果实上的RNA干扰(RNAi) | 第39页 |
3.2.4 目的基因在梨幼果上的瞬时过表达 | 第39页 |
3.2.5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与类黄酮组分的定量检测 | 第39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3.3.1 PbMYB10,PbMYB10b,PbMYB9和PbMYB3 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39-41页 |
3.3.2 PbMYB10b、PbMYB9和PbMYB3 是调节不同类黄酮代谢支路的MYB转录因子 | 第41-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3.4.1 PbMYB10b是原花青素代谢支路和花青苷代谢支路的正调控因子 | 第43页 |
3.4.2 PbMYB9 能够正向调控梨果实原花青素、花青苷与黄酮醇代谢支路 | 第43页 |
3.4.3 PbMYB3 可能通过调控MYB10 的表达来影响梨果实中的类黄酮代谢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红早酥’的特殊着色模式与规律鉴定 | 第44-55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2.2 组织学观察 | 第44页 |
4.2.3 ‘早酥’和‘红早酥’幼果的维管束标记 | 第44-45页 |
4.2.4 花青苷的测定 | 第45页 |
4.2.5 钙离子分布荧光呈像 | 第45页 |
4.2.6 总钙离子的测定 | 第4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4.3.1 ‘红早酥’果皮上的红色条纹与其下方的表皮维管组织一一对应 | 第45-47页 |
4.3.2 花青苷在‘红早酥’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的积累均与维管束分布有关 | 第47-50页 |
4.3.3 花青苷在‘红早酥’幼叶与花托中的分布、以及‘红早酥’果皮条纹的形成与钙分布有关 | 第50-54页 |
4.4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与‘红早酥’突变性状相关的基因筛选 | 第55-67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5.2.2 RNA提取 | 第55页 |
5.2.3 RNA测序及分析 | 第55-56页 |
5.2.4 GA2ox8 基因的启动子克隆与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56页 |
5.2.5 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6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6-65页 |
5.3.1 表达模式与‘红早酥’突变性状相关的基因筛选 | 第56-62页 |
5.3.2 ‘红早酥’为母本的杂交群体中,表达模式始终与突变性状相关的基因筛选 | 第62-63页 |
5.3.3 PbGA2ox8 与‘红早酥’突变性状连锁 | 第63-64页 |
5.3.4 ‘红早酥’中PbGA2ox8 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发生重塑并与其在‘红早酥’内的异常表达一致 | 第64页 |
5.3.5 PbGA2ox8 的表达模式 | 第64-65页 |
5.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六章 PbGA2ox8 可以在‘早酥’梨上引起维管束依赖型的着色 | 第67-72页 |
6.1 引言 | 第6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6.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67页 |
6.2.2 PbGA2ox8 编码序列的克隆、过表达载体构建与瞬时转化 | 第67页 |
6.2.3 GA的测定 | 第67-68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6.3.1 ‘早酥’和‘红早酥’中不同组织的GA4 含量 | 第68页 |
6.3.2 过表达PbGA2ox8 能够诱导‘早酥’幼果花青苷的积累 | 第68-70页 |
6.3.3 `能够在梨组培苗幼叶上引起依赖于钙信号的维管束附近的花青苷的积累 | 第70-71页 |
6.4 讨论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创新点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 | 第8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