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下游生态基流调控及水质改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河道生态基流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流域水量水质现状分析 | 第16-27页 |
2.1 流域地理概况 | 第16页 |
2.2 水资源特征 | 第16-22页 |
2.2.1 降雨 | 第16-18页 |
2.2.2 径流 | 第18-20页 |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20-22页 |
2.3 水环境质量特征 | 第22-26页 |
2.3.1 汾河下游排污量状况 | 第22-23页 |
2.3.2 水质评价 | 第23-24页 |
2.3.3 流域水质污染评价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3.水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 第27-36页 |
3.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7-31页 |
3.1.1 体系建立原则 | 第27-28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 | 第28-31页 |
3.2 熵权物元模糊评价 | 第31-35页 |
3.2.1 物元的确定 | 第32-33页 |
3.2.2 从优隶属度的确定 | 第33页 |
3.2.3 标准方案模糊物元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4-35页 |
3.2.5 评价结果 | 第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4.汾河下游河道生态基流计算 | 第36-44页 |
4.1 最小月平均流量计算法 | 第36页 |
4.2 Tennant计算法 | 第36-40页 |
4.3 生态基流计算结果讨论 | 第40-41页 |
4.4 汾河下游用水量分析 | 第41-43页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5.生态基流调控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第44-53页 |
5.1 生态基流调控模型 | 第44-45页 |
5.2 生态基流调控 | 第45-49页 |
5.2.1 调控模型预处理 | 第45-46页 |
5.2.2 调控模型简化 | 第46页 |
5.2.3 调控方案结果及分析 | 第46-49页 |
5.3 生态基流保障方案 | 第49-52页 |
5.3.1 “节水”方案 | 第50页 |
5.3.2 节水措施 | 第50-51页 |
5.3.3 跨流域调水 | 第51-52页 |
5.4 小结 | 第52-53页 |
6.汾河下游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应用 | 第53-72页 |
6.1 生态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6.1.1 理论基础 | 第53-54页 |
6.1.2 模型构建 | 第54-56页 |
6.2 模型率定及验证 | 第56-59页 |
6.3 生态动力学模型应用 | 第59-67页 |
6.3.1 工况设置 | 第59-61页 |
6.3.2 流场分布 | 第61-62页 |
6.3.3 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 | 第62-67页 |
6.4 水质改善措施 | 第67-71页 |
6.4.1 人工湿地降解效果 | 第67页 |
6.4.2 人工湿地布设 | 第67-69页 |
6.4.3 汾河下游湿地布设水质预测 | 第69-71页 |
6.5 小结 | 第71-72页 |
7.结论和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页 |
7.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