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孤独感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准社会交往的视角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0-11页 |
| 1.4.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4.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1.4.3 创新点 | 第11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6 研究流程 | 第12-14页 |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 2.1 孤独感 | 第14-15页 |
| 2.2 准社会交往 | 第15-22页 |
| 2.2.1 准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与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 2.2.2 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 2.2.3 准社会交往的影响结果 | 第20-22页 |
| 2.3 孤独感与准社会交往的关系 | 第22-23页 |
| 2.4 准社会交往与冲动性倾向 | 第23-24页 |
| 2.5 冲动性消费 | 第24-25页 |
| 3 研究假设和模型 | 第25-29页 |
| 3.1 研究假设 | 第25-28页 |
| 3.1.1 不同类型孤独感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 | 第25页 |
| 3.1.2 准社会交往的中介作用 | 第25-27页 |
| 3.1.3 关系重要性的调节作用 | 第27-28页 |
| 3.2 研究模型 | 第28-29页 |
| 4 测量量表及问卷设计 | 第29-32页 |
| 4.1 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量表 | 第29-30页 |
| 4.1.1 孤独感 | 第29页 |
| 4.1.2 准社会交往 | 第29页 |
| 4.1.3 冲动性消费 | 第29-30页 |
| 4.1.4 关系重要性 | 第30页 |
| 4.2 问卷设计 | 第30-32页 |
| 5 实验一:准社会交往的中介作用 | 第32-39页 |
| 5.1 实验设计及样本选取 | 第32页 |
| 5.2 实验流程 | 第32-33页 |
| 5.3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 5.4 假设检验 | 第34-37页 |
| 5.5 讨论 | 第37-39页 |
| 6 实验二:孤独感与关系重要性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 | 第39-46页 |
| 6.1 实验设计及样本选取 | 第39页 |
| 6.2 实验流程 | 第39-40页 |
| 6.3 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 6.4 假设检验 | 第41-45页 |
| 6.5 讨论 | 第45-46页 |
| 7 研究结论、营销启示与研究局限 | 第46-51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46-48页 |
| 7.1.1 孤独感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 | 第46-47页 |
| 7.1.2 准社会交往的中介作用 | 第47-48页 |
| 7.1.3 关系重要性的调节作用 | 第48页 |
| 7.2 营销启示 | 第48-49页 |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9-51页 |
| 7.3.1 研究局限 | 第49页 |
| 7.3.2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 附录一:各研究变量量表及实验材料 | 第60-62页 |
| 附录二:实验一问卷 | 第62-68页 |
| 附录三:实验二问卷 | 第68-73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