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代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研究框架第13-14页
第2章 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解读第14-23页
    2.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第14-15页
    2.2 批判性地域主义内容与性质的界定第15-17页
        2.2.1 批判性地域主义与地域主义第15-16页
        2.2.2 批判性地域主义与折衷主义第16页
        2.2.3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景观、乡土景观第16-17页
    2.3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论回顾第17-18页
        2.3.1 刘易斯.芒福德的新地域主义第17页
        2.3.2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第17-18页
    2.4 批判性地域主义对现代景观的启发第18-20页
        2.4.1 建立批判性思维第18页
        2.4.2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四个特性第18-20页
    2.5 批判性地域主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案例分析第20-23页
        2.5.1 马里奥.谢赫楠的泰佐佐默克公园第20-21页
        2.5.2 乔治.哈格里夫斯的拜斯比公园第21-23页
第3章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代景观设计解读第23-29页
    3.1 现代景观设计的问题第23-25页
        3.1.1 整体性问题——“特立独行”的设计第23页
        3.1.2 地域性问题——极端的地域特色第23-24页
        3.1.3 场所性问题——机械的要素堆砌第24-25页
        3.1.4 现代性问题——盲目的现代追求第25页
    3.2 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第25-29页
        3.2.1 现代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第25-26页
        3.2.2 基于三层次对现代景观设计的解读第26-29页
第4章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模型构建第29-34页
    4.1 构建理论模型的必要性和原则第29页
        4.1.1 必要性第29页
        4.1.2 原则第29页
    4.2 金字塔模型的构成第29-31页
        4.2.1 搭建金字塔理论模型框架第29-30页
        4.2.2 金字塔理论模型因子层说明第30-31页
    4.3 面向设计阶段的关键问题识别第31-34页
        4.3.1 调研分析阶段第32页
        4.3.2 总体设计阶段第32页
        4.3.3 详细设计阶段第32-34页
第5章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代景观设计方法探讨第34-63页
    5.1 调研分析阶段——基于金字塔模型的现代景观设计评价方法第34-43页
        5.1.1 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第34-39页
        5.1.2 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第39-41页
        5.1.3 问卷制作第41-42页
        5.1.4 数据整理第42页
        5.1.5 结果分析第42-43页
    5.2 总体设计阶段第43-48页
        5.2.1 金字塔第三层——批判精神下的主题定位第43页
        5.2.2 金字塔第二层——人性视角下的需求体验与功能定位第43-45页
        5.2.3 金字塔第一层——空间结构与布局第45-48页
    5.3 详细设计阶段第48-63页
        5.3.1 主题的解读第48-49页
        5.3.2 功能的演绎第49-51页
        5.3.3 空间的构成第51-55页
        5.3.4 空间要素的演绎第55-59页
        5.3.5 空间要素的表达第59-63页
第6章 实证研究——以梅花山舍景观设计为例第63-74页
    6.1 项目背景第63-65页
        6.1.1 项目概况第63-64页
        6.1.2 现状分析第64-65页
    6.2 主题的解读第65-66页
    6.3 功能的演绎第66-68页
    6.4 空间的构成第68-70页
    6.5 空间要素的演绎第70-72页
    6.6 空间要素的表达第72-74页
第7章 结语第74-75页
    7.1 研究工作与成果第74页
    7.2 创新点与不足第74页
    7.3 反思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青蒿素衍生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的作用以及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