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封闭海湾与开敞海湾的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比较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依据第15-16页
    1.2 水域生态模型研究概述第16-19页
        1.2.1 单种群评估模型第17页
        1.2.2 多物种评估模型第17-18页
        1.2.3 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第18-19页
    1.3 Ecopath在水域生态系统的应用概述第19-23页
        1.3.1 Ecopath模型概述第19-21页
        1.3.2 Ecopath模型计算原理第21-22页
        1.3.3 Ecopath模型的应用第22-23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5-34页
    2.1 三沙湾海区概况第25-29页
        2.1.1 环境质量特征第25-26页
        2.1.2 生物生态特征第26-29页
            2.1.2.1 浮游植物第26页
            2.1.2.2 浮游动物第26-27页
            2.1.2.3 底栖动物第27-28页
            2.1.2.4 游泳动物第28-29页
    2.2 大埕湾海区概况第29-32页
        2.2.1 环境质量特征第29-30页
        2.2.2 生物生态特征第30-32页
            2.2.2.1 浮游植物第30页
            2.2.2.2 浮游动物第30-31页
            2.2.2.3 底栖动物第31页
            2.2.2.4 游泳动物第31-32页
    2.3 三沙湾与大埕湾特征比较第32-34页
第三章 海湾Ecopath模型建立第34-74页
    3.1 功能组划分第34-35页
    3.2 数据来源第35-36页
    3.3 功能组参数计算第36-38页
        3.3.1 生物量第36-37页
        3.3.2 生产量/生物量(P/B)和消耗量/生物量(Q/B)第37-38页
        3.3.3 模型的调试与平衡第38页
    3.4 三沙湾、大埕湾Ecopath模型结果与分析第38-60页
        3.4.1 模型调试运行结果输出第38-40页
        3.4.2 功能组之间的能量流动第40-41页
        3.4.3 生态系统整合营养级及能量分布第41-47页
        3.4.4 各整合营养级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第47-51页
        3.4.5 营养级之间的转换效率第51-52页
        3.4.6 混合营养效应分析第52-54页
        3.4.7 生态位重叠分析第54-56页
        3.4.8 关键种分析第56-58页
        3.4.9 生态系统总体特征第58-60页
    3.5 讨论第60-74页
        3.5.1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分析第60-62页
        3.5.2 生态系统营养效率分析第62-63页
        3.5.3 生态系统发育程度及稳定性分析第63-66页
        3.5.4 三沙湾、大埕湾增养殖策略分析第66-74页
            3.5.4.1 网箱养殖第66-69页
            3.5.4.2 大型海藻栽培第69-71页
            3.5.4.3 增殖放流活动第71-74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4.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74-75页
        4.1.1 主要结论第74-75页
        4.1.2 创新点第75页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氏伪镖水蚤与动表生硅藻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USP6调节海马突触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