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5-25页 |
1.1 表生硅藻 | 第15-17页 |
1.1.1 表生硅藻的定义 | 第15-16页 |
1.1.2 表生硅藻的生长方式 | 第16页 |
1.1.3 表生硅藻的附着过程 | 第16页 |
1.1.4 表生硅藻的胞外多聚物 | 第16-17页 |
1.2 安氏伪镖水蚤的生物学特征 | 第17-18页 |
1.2.1 安氏伪镖水蚤的幼体特征 | 第17-18页 |
1.2.2 安氏伪镖水蚤的成体特征 | 第18页 |
1.3 动表生硅藻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桡足类上的动表生硅藻 | 第19-20页 |
1.3.2 其他浮游动物上的动表生硅藻 | 第20-22页 |
1.4 科学问题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科学问题和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桡足类 | 第25页 |
2.1.2 藻种 | 第25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6-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2.1 动表生硅藻的培养 | 第28-29页 |
2.2.2 细胞密度的测定 | 第29页 |
2.2.3 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的测定 | 第29页 |
2.2.4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2.5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31页 |
2.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7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2.2.8 培养液中营养盐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9 动表生硅藻对安氏伪镖水蚤存活率的影响 | 第33页 |
2.2.10 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3 结果 | 第35-67页 |
3.1 安氏伪镖水蚤对透明镰刀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1 透明镰刀藻的细胞形态结构与附生方式 | 第35-36页 |
3.1.2 安氏伪镖水蚤对透明镰刀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第36-45页 |
3.2 安氏伪镖水蚤对厦门海氏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第45-55页 |
3.2.1 厦门海氏藻的细胞形态结构和附生方式 | 第45-46页 |
3.2.2 安氏伪镖水蚤对厦门海氏藻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第46-55页 |
3.3 安氏伪镖水蚤对平片针杆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第55-65页 |
3.3.1 平片针杆藻的细胞形态结构与附生方式 | 第55-57页 |
3.3.2 安氏伪镖水蚤对平片针杆藻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第57-65页 |
3.4 动表生硅藻对安氏伪镖水蚤存活率的影响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75页 |
4.1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胞内外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68-70页 |
4.2.1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2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培养液中营养盐含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1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培养液中硝氮和氨氮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2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培养液中磷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3 安氏伪镖水蚤对三种动表生硅藻培养液中硅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4.4 三种动表生硅藻对安氏伪镖水蚤存活率的影响 | 第72-75页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5-79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创新点 | 第76-77页 |
5.3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