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孤独症 | 第11-13页 |
1.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 第13-14页 |
1.3 蛋白质组学 | 第14-15页 |
1.4 GEO数据库 | 第15页 |
1.5 SAM分析 | 第15-16页 |
1.6 孤独症的动物模型 | 第16页 |
1.7 课题提出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孤独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18-54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药品 | 第18-21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9-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35页 |
2.3.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第21-24页 |
2.3.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提取及定量 | 第24-26页 |
2.3.3 iTRAQ实验操作流程-FASP方法 | 第26-29页 |
2.3.4 ELISA实验结果验证 | 第29-31页 |
2.3.5 WesternBlot实验验证 | 第31-35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53页 |
2.4.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蛋白定量结果 | 第35页 |
2.4.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TRAQ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2.4.3 PBMCs细胞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 第36-49页 |
2.4.4 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验证差异表达蛋白 | 第49-51页 |
2.4.5 ELISA分析 | 第51-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基于计算的孤独症蛋白标志物的识别及验证 | 第54-80页 |
3.1 本章提要 | 第54页 |
3.2 研究背景 | 第54-55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55-58页 |
3.3.1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第55页 |
3.3.2 孤独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 第55页 |
3.3.3 孤独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第55页 |
3.3.4 “分泌”入血液的蛋白标志物识别 | 第55-56页 |
3.3.5 孤独症相关入血蛋白质的ELISA验证 | 第56-58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75页 |
3.4.1 孤独症的相关基因识别及功能分析 | 第58-69页 |
3.4.2 孤独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富集分析 | 第69-72页 |
3.4.3 孤独症相关的蛋白标志物识别及验证 | 第72-75页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5-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孤独症VPA模型大鼠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80-103页 |
4.1 本章提要 | 第80页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 第80-8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4.2.2 实验仪器、试剂 | 第80-8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4.3.1 实验动物的造模 | 第81页 |
4.3.2 生长发育检测 | 第81-82页 |
4.3.3 三室社交关系测试(PND28-35) | 第82页 |
4.3.4 数据统计方法 | 第82页 |
4.3.5 VPA模型大鼠皮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82页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102页 |
4.4.1 一般临床观察 | 第82-83页 |
4.4.2 体重结果 | 第83页 |
4.4.3 开眼评分结果 | 第83-84页 |
4.4.4 社交行为学结果 | 第84-85页 |
4.4.5 iTRAQ实验结果 | 第85-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讨论 | 第103-106页 |
第6章 结果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附录 | 第112-121页 |
附录1 本论文中所使用的抗体和ELISA试剂盒 | 第112-114页 |
附录2 Cytoscape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 | 第114-116页 |
附录3 Cytoscape相关的Pathways | 第116-120页 |
附录4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和性别组成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