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的研究成果 | 第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 第16-24页 |
一、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内涵界定 | 第16-19页 |
(一)活动与活动理论 | 第16-17页 |
(二)活动型课程与活动型学科课程 | 第17-18页 |
(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 | 第18-19页 |
二、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征 | 第19-21页 |
(一)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 第19页 |
(二)活动议题的引领性:实现生活世界与教材知识的整合 | 第19-20页 |
(三)学习主体的参与性:推动教学重心由“教”到“学”的转变 | 第20页 |
(四)活动内容的现实性: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近生活 | 第20-21页 |
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价值分析 | 第21-24页 |
(一)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 | 第21-22页 |
(二)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 第22页 |
(三)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主动构建的实然措施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建构的必然性与现实要求 | 第24-37页 |
一、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建构的必然性 | 第24-28页 |
(一)因势而谋: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凸显观点、关注过程” | 第24-25页 |
(二)应势而动: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向 | 第25-26页 |
(三)顺势而为:辨析式学习活动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 第26-27页 |
(四)乘势而上:“生活化”为目标,推动“讲授”向“活动”转型 | 第27-28页 |
二、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建构的现实要求 | 第28-31页 |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把握:定位恰当 | 第28-29页 |
(二)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处理:生成更可贵 | 第29-30页 |
(三)情境问题“时机”与“数量”的安排:恰到好处 | 第30-31页 |
(四)教学活动“课堂”与“社会”的融合:不失时机 | 第31页 |
三、建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需规避的误区 | 第31-37页 |
(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 第33-34页 |
(二)一哄而上,活动泛化 | 第34页 |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截然对立 | 第34-35页 |
(四)就事论事,活动范围狭窄化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建构的行动策略 | 第37-49页 |
一、活动设计:议题统领活动,情境活化课堂 | 第37-42页 |
(一)基于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 第37-39页 |
(二)科学准确定位,拟定活动议题 | 第39-40页 |
(三)精心创设情境,巧设教学问题 | 第40-42页 |
二、活动实施:活动承载知识,互动提升素养 | 第42-46页 |
(一)直击学生疑处,辨析中增强能力 | 第42-44页 |
(二)情境模拟听证,合作中升华情感 | 第44页 |
(三)拓展课堂教学,探究中践行素养 | 第44-46页 |
三、活动评价:标准衡量行为,表现决定水平 | 第46-49页 |
(一)评价标准:综合“统一”与“差异” | 第46-47页 |
(二)评价方式:注重“定量”与“定性” | 第47页 |
(三)评价主体:设置“学生”与“他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