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第一章 产酶溶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 产酶溶杆菌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2 产酶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3 产酶溶杆菌的生防机制 | 第13-16页 |
3.1 胞外水解酶 | 第13-14页 |
3.2 热稳定抗真菌因子(HSAF) | 第14-16页 |
4 产酶溶杆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4.1 产酶溶杆菌中DF的功能 | 第16页 |
4.2 产酶溶杆菌中ChpA的功能 | 第16-17页 |
4.3 产酶溶杆菌中PilR的功能 | 第17页 |
4.4 产酶溶杆菌中Clp的功能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 转录因子的概念 | 第18-19页 |
1.1 转录因子发挥作用的方式 | 第18页 |
1.2 细菌中与RNA聚合酶作用的转录因子 | 第18页 |
1.3 细菌调节DNA结构的转录因子 | 第18-19页 |
2 转录因子的分类 | 第19页 |
3 Tet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的结构 | 第19-20页 |
4 Tet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的分布 | 第20页 |
5 Tet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的功能 | 第20-21页 |
6 转录因子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6.1 细菌单杂交技术 | 第21-22页 |
6.2 琼脂糖凝胶阻滞技术(EMSA) | 第22页 |
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4-80页 |
第一章 产酶溶杆菌OH11中HSAF合成关键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 第26-4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7-31页 |
1.1 菌株、质粒及其培养条件 | 第27-29页 |
1.2 引物设计 | 第29-30页 |
1.3 培养基 | 第30-31页 |
1.4 酶、抗生素、试剂盒、化学试剂和器材 | 第3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1-38页 |
2.1 产酶溶杆菌OH11基因组中HSAF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序列分析 | 第31页 |
2.2 产酶溶杆菌OH1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3 TransTaq聚合酶PCR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32页 |
2.4 PCR产物纯化 | 第32-33页 |
2.5 酶切体系 | 第33页 |
2.6 纯化酶切产物连接 | 第33页 |
2.7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33页 |
2.8 重组载体的验证 | 第33-34页 |
2.9 质粒的提取与双酶切验证 | 第34页 |
2.10 产酶溶杆菌OH11电转感受态的制备以及突变体的筛选 | 第34-35页 |
2.11 病原菌拮抗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2.12 HSAF的提取和HPLC检测 | 第36-37页 |
2.13 Twitching Motility检测 | 第37页 |
2.14 菌落形态的观察 | 第37-38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3.1 产酶溶杆菌OH11中HSAF合成相关基因簇的定位 | 第38页 |
3.2 产酶溶杆菌OH11中HSAF合成相关基因簇各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构建 | 第38-41页 |
3.3 10% TSB上HSAF基因簇各基因突变体菌株的HSAF的HPLC检测 | 第41-43页 |
3.4 HSAF基因簇各基因突变体菌株对真菌、卵菌及酒酿酵母的拮抗活性 | 第43页 |
3.5 HSAF基因簇各基因突变体菌株Twitching motility的测定 | 第43-44页 |
3.6 HSAF基因簇各基因突变体菌株的生长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二章 产酶溶杆菌OH11中转录因子LetR调控次生代谢产物HSAF合成的机制研究 | 第46-8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8-57页 |
1.1 菌株、质粒及其培养条件 | 第48-52页 |
1.2 引物设计 | 第52-55页 |
1.3 培养基 | 第55-56页 |
1.4 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56页 |
1.5 酶、抗生素、试剂盒、化学试剂和器材 | 第56-5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7-65页 |
2.1 产酶溶杆菌OH11中HSAF生物合成基因操作子的启动子区的定位及其活性的检测 | 第57-59页 |
2.2 细菌单杂交筛选 | 第59-60页 |
2.4 产酶溶杆菌OH1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0页 |
2.5 TransTaq聚合酶PCR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60页 |
2.6 PCR产物纯化 | 第60页 |
2.7 酶切体系 | 第60页 |
2.8 纯化酶切产物连接 | 第60页 |
2.9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60页 |
2.10 重组载体的验证 | 第60页 |
2.11 质粒的提取与双酶切验证 | 第60页 |
2.12 产酶溶杆菌OH11电转感受态的制备以及突变体的筛选 | 第60-61页 |
2.13 HSAF的提取和HPLC检测 | 第61页 |
2.14 互补和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61页 |
2.15 HSAF合成关键基因pks/nrps (lafB)表达量的实时定量PCR | 第61-62页 |
2.1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2页 |
2.17 琼脂糖凝胶阻滞试验(EMSA) | 第62-64页 |
2.18 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8页 |
3.1 产酶溶杆菌OH11中HSAF生物合成基因操作子的启动子区的定位 | 第65-66页 |
3.2 产酶溶杆菌OH11中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66-67页 |
3.3 转录因子pTRG文库的构建及验证 | 第67-68页 |
3.5 细菌单杂交系统筛选能结合PHSAF区的转录因子 | 第68-70页 |
3.6 能结合在PHSAF区的转录因子敲除突变体的构建 | 第70-72页 |
3.7 10% TSB上能结合在PHSAF区的转录因子突变体菌株HSAF的HPLC检测 | 第72-73页 |
3.8 LetR序列分析 | 第73-74页 |
3.9 LetR互补和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74页 |
3.10 过表达菌株HSAF产量明显下降 | 第74-76页 |
3.11 琼脂糖凝胶阻滞试验(EMSA)结果 | 第76-78页 |
4 讨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全文总结 | 第86-88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88-90页 |
附录一 缩写说明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