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50页 |
第一章 番茄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 番茄枯萎病的病原、症状及病害循环: | 第12-13页 |
1.1 番茄枯萎病的病原 | 第12页 |
1.2 番茄枯萎病的症状 | 第12页 |
1.3 番茄枯萎病的病害循环 | 第12-13页 |
2 番茄枯萎病的发病原因 | 第13-14页 |
2.1 单一品种多年连作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 第13页 |
2.2 盲目施肥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 第13页 |
2.3 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腐生能力 | 第13页 |
2.4 根结线虫与病原菌复合侵染 | 第13-14页 |
3 番茄枯萎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 | 第14-16页 |
3.1 番茄枯萎病发生现状 | 第14页 |
3.2 番茄枯萎病防治 | 第14-16页 |
3.2.1 农业防治 | 第14-15页 |
3.2.2 生物防治 | 第15页 |
3.3.3 化学防治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生防解淀粉芽胞杆菌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 解淀粉芽胞杆菌的发现 | 第16页 |
2 解淀粉芽胞杆菌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3 解淀粉芽胞杆菌的生防应用 | 第17-19页 |
4 解淀粉芽胞杆菌发酵条件和培养基配方优化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芽胞杆菌生防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 拮抗作用 | 第20-21页 |
2 溶菌作用 | 第21页 |
3 促生作用 | 第21-22页 |
4 竞争作用 | 第22-23页 |
5 诱导抗病性作用 | 第23-28页 |
5.1 系统诱导抗病性(ISR)与系统获得抗性(SAR) | 第23-24页 |
5.2 诱导抗性的激发子和信号转导途径 | 第24-28页 |
第四章 生防解淀粉芽胞杆菌的田间应用 | 第28-36页 |
1 植物根围微生态与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关系 | 第28-29页 |
2 根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第29-31页 |
3 生防菌的定殖 | 第31-33页 |
3.1 生防菌定殖与防效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 生防菌定殖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4 生防菌田间应用技术规范研究 | 第33-34页 |
4.1 生防菌剂型和使用方式 | 第33页 |
4.2 生防菌剂的使用时期和施洒剂量 | 第33-34页 |
5 本文研究背景和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34-35页 |
5.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0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50-92页 |
第一章 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生防菌B1619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52-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53页 |
1.2 培养基 | 第53-54页 |
1.3 菌液的制备 | 第54页 |
1.4 生防菌B1619产酶和次生代谢物的检测 | 第54页 |
1.5 生防菌B1619的生物膜观察 | 第54页 |
1.6 碳源、氮源对生防菌B1619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1.7 微量元素、无机盐对生防菌B1619生长的影响 | 第55页 |
1.8 温度、pH对生防菌B1619生长的影响 | 第55页 |
1.9 生防菌B1619的生长曲线 | 第55页 |
1.10 生防菌B1619菌体和芽胞形态的电镜观察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2.1 生防菌B1619产酶和次生代谢物的检测结果 | 第56页 |
2.2 生防菌B1619的生物膜观察 | 第56-57页 |
2.3 碳源、氮源对生防菌B1619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2.4 微量元素、无机盐对生防菌B1619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2.5 温度、pH对生防菌B1619生长的影响 | 第59-60页 |
2.6 生防菌B1619的生长曲线 | 第60-61页 |
2.7 生防菌B1619菌体和芽胞形态的电镜观察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二章 生防解淀粉芽胞杆菌B1619诱导番茄防御酶活性提高和抗病基因表达上调 | 第64-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1.1 供试植株 | 第66页 |
1.2 供试菌株 | 第66-67页 |
1.3 试验处理 | 第67页 |
1.4 抗病相关酶POD、SOD、PAL活性及有害代谢物MDA含量测定 | 第67页 |
1.5 抗病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67页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2.1 SOD酶活性变化 | 第68-69页 |
2.2 POD酶活性变化 | 第69页 |
2.3 PAL酶活性变化 | 第69-70页 |
2.4 MDA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70-71页 |
2.5 SOD基因的表达 | 第71页 |
2.6 POD1基因的表达 | 第71-72页 |
2.7 PR-1a基因的表达 | 第72-73页 |
3 讨论 | 第73-76页 |
第三章 生防解淀粉芽胞杆菌B1619防控设施番茄枯萎病田间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 第76-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1.2 生防菌B1619在土壤中定殖能力的测定 | 第78页 |
1.3 B1619水分散粒剂不同药量(浓度)防效的比较 | 第78-79页 |
1.4 生防菌B1619不同用药方式防效的比较 | 第79页 |
1.5 B1619水分散粒剂对设施番茄土传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79页 |
1.6 B1619水分散粒剂防控设施番茄土传病害的示范推广试验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2.1 生防菌B1619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 | 第80页 |
2.2 B1619水分散粒剂不同用药剂量的防效 | 第80-81页 |
2.3 生防菌B1619不同用药方式的防效 | 第81-82页 |
2.4 B1619水分散粒剂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第82-83页 |
2.5 B1619水分散粒剂防控番茄枯萎病示范推广试验结果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