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以及中英文对照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水稻花器官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 植物花器官的调控模式 | 第12-13页 |
1.1.1 ABC模型 | 第12页 |
1.1.2 ABCD模型 | 第12页 |
1.1.3 ABCDE模型 | 第12-13页 |
1.2 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A类基因 | 第13-14页 |
1.2.2 B类基因 | 第14页 |
1.2.3 C类基因 | 第14-15页 |
1.2.4 D类基因 | 第15页 |
1.2.5 E类基因 | 第15页 |
1.3 水稻长护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 水稻粒形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2.1 水稻的粒形资源 | 第16-17页 |
2.2 QTLs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17-19页 |
2.2.1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 第18页 |
2.2.2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8页 |
2.2.3 区间作图法 | 第18-19页 |
2.2.4 单点分析法 | 第19页 |
2.3 水稻粒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水稻长护颖突变基因的定位 | 第25-37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1.1 实验材料与群体构建 | 第2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1.2.1 性状考察 | 第25页 |
1.2.2 水稻DNA叶片提取 | 第25-26页 |
1.2.3 PCR反应体系 | 第26页 |
1.2.4 PCR扩增程序 | 第26页 |
1.2.5 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1.2.6 分子标记的选择与鉴定 | 第27页 |
1.2.7 定位标记的开发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1 长护颖突变体Oslg与日本晴(野生型)籽粒表型比较 | 第28-29页 |
2.2 长护颖突变体Oslg与杂交亲本93-11籽粒表型比较 | 第29-30页 |
2.3 长护颖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0-31页 |
2.4 长护颖基因Oslg的定位 | 第31-33页 |
2.4.1 SSR引物的多态性筛选 | 第31页 |
2.4.2 构建隐性混池筛连锁标记 | 第31-32页 |
2.4.3 基因定位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7页 |
3.1 混池法在质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运用 | 第33页 |
3.2 OsLG功能基因可能具有抑制水稻护颖伸长的功能 | 第33-34页 |
3.3 突变体Oslg长护颖的表型是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的 | 第34页 |
3.4 护颖可能是由不育小穗的外稃退化形成 | 第34页 |
3.5 水稻基因Oslg可能是与OsMADS15等位的弱突变基因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水稻粒宽基因qGW5.2定位验证 | 第37-45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1.1 实验材料与群体构建 | 第3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1.2.2 水稻叶片DNA的提取 | 第37页 |
1.2.3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37页 |
1.2.4 电泳检测及分析 | 第37-38页 |
1.2.5 定位标记的开发 | 第38页 |
1.2.6 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相关软件 | 第38页 |
2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2.1 BC_2F_5分离群体调查 | 第38-39页 |
2.2 构建家系混池筛选定位群体 | 第39-40页 |
2.3 定位验证群体的粒宽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2.4 qGW5.2的QTL定位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3.1 影响QTL定位准确性的因素 | 第42-43页 |
3.2 qGW5.2为遗传稳定的新基因 | 第43-44页 |
3.3 QTL定位意义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