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27页 |
1.1 氨基酸性质概述 | 第7-8页 |
1.2 部分氨基酸分子相关的催化反应研究 | 第8-13页 |
1.2.1 精氨酸相关分子的催化研究 | 第8-9页 |
1.2.2 脯氨酸相关分子的催化研究 | 第9-11页 |
1.2.3 含有氨基酸的离子液体催化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4 氨基酸分子催化剂的固载化回收 | 第12-13页 |
1.3 多孔微球催化剂 | 第13-18页 |
1.3.1 多孔微球的分类 | 第14-17页 |
1.3.2 聚合物微球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常见多聚合物孔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8-25页 |
1.4.1 悬浮聚合中的溶剂造孔法 | 第19-20页 |
1.4.2 模板造孔法 | 第20页 |
1.4.3 沉淀聚合 | 第20-21页 |
1.4.4 种子聚合:多步聚合方法 | 第21页 |
1.4.5 膜/微通道乳液聚合 | 第21-22页 |
1.4.6 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球 | 第22-24页 |
1.4.7 上述制备方法对比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5-27页 |
2 可聚合氨基酸功能单体结构单元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4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2 氨基酸的保护 | 第28-30页 |
2.1.3 聚合端的合成 | 第30-32页 |
2.1.4 对称双官能团化合物单官能化的数学模型研究的实验验证 | 第32-3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2.2.1 化合物1(Boc保护精氨酸)的合成 | 第33-35页 |
2.2.2 化合物3(N-Boc-羟脯氨酸叔丁酯)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3 化合物7(4-(1H-1-吡咯基)丁-1-醇)的合成 | 第36页 |
2.3 对称双官能团化合物单官能化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36-40页 |
2.3.1 模型抽象与基本假设 | 第36-37页 |
2.3.2 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2.3.3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第38-39页 |
2.3.4 与实验事实的比较 | 第39-40页 |
2.3.5 解释与推广 | 第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3 氨基酸功能化高分子微球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 第41-5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3.1.2 可聚合基团修饰氨基酸单体分子的合成 | 第42-43页 |
3.1.3 多孔二氧化硅小球模板剂的制备 | 第43页 |
3.1.4 精氨酸功能化聚合物小球的制备 | 第43-44页 |
3.1.5 精氨酸功能化聚合物小球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4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2.1 可聚合基团修饰氨基酸单体分子的合成 | 第44-45页 |
3.2.2 用微流控方法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尝试 | 第45-49页 |
3.2.3 用模板法制备精氨酸多孔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 第49-51页 |
3.2.4 精氨酸聚合物微球的催化性能测试结果 | 第51-54页 |
3.3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本论文涉及化合物的表征谱图 | 第64-85页 |
附1 所合成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 第64-76页 |
附2 所合成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碳谱图 | 第76-77页 |
附3 所合成化合物的质谱图 | 第77-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