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绿化的研究及发展--以象山县平原绿化建设为例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平原绿化状况 | 第15页 |
1.3 国外平原绿化状况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象山县基本情况概述 | 第17-2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基本地形 | 第17-18页 |
2.1.3 水系 | 第18页 |
2.1.4 土壤 | 第18页 |
2.1.5 气候 | 第18-19页 |
2.1.6 植被 | 第19页 |
2.2 当地基本的经济状况 | 第19-21页 |
2.2.1 行政划分及人口分布 | 第19页 |
2.2.2 国民经济发展 | 第19页 |
2.2.3 农林业 | 第19-20页 |
2.2.4 交通 | 第20页 |
2.2.5 旅游业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 | 第21-28页 |
3.1 建设目标 | 第21-24页 |
3.1.1 总体目标 | 第21-24页 |
3.1.2 主要建设内容 | 第24页 |
3.2 建设范围与建设期限 | 第24页 |
3.3 建设布局和规模 | 第24-27页 |
3.4 建设内容和体系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 第28-34页 |
4.1 森林生态建设指标体系 | 第28页 |
4.2 建设方式与主建功能森林类型 | 第28-29页 |
4.2.1 建设方式 | 第28页 |
4.2.2 主建功能森林类型 | 第28-29页 |
4.3 造林绿化技术方案 | 第29-34页 |
4.3.1 造林树种选择 | 第29-34页 |
第五章 森林产业体系建设 | 第34-37页 |
5.1 平原区森林产业概况 | 第34页 |
5.2 平原产业发展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5.3 平原产业建设重点与内容 | 第35-37页 |
5.3.1 建设重点 | 第35页 |
5.3.2 建设内容 | 第35-37页 |
第六章 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 第37-40页 |
6.1 森林文化宣传教育 | 第37页 |
6.1.1 组织体系 | 第37页 |
6.1.2 宣传教育的具体内容 | 第37页 |
6.1.3 宣传教育方式 | 第37页 |
6.2 名木古树的保护与管理 | 第37-38页 |
6.2.1 名木古树的具体分布 | 第37页 |
6.2.2 出台管理办法 | 第37-38页 |
6.2.3 管护职责的具体分工 | 第38页 |
6.3 绿地认养 | 第38-40页 |
6.3.1 绿地认养的组织管理 | 第38页 |
6.3.2 绿地认养的范围和方式 | 第38-39页 |
6.3.3 绿地认养措施及实施流程 | 第39-40页 |
第七章 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 第40-45页 |
7.1 工程组织与管理 | 第40-42页 |
7.1.1 组织管理机构 | 第40页 |
7.1.2 组织管理形式 | 第40页 |
7.1.3 项目管理 | 第40-42页 |
7.2 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 | 第42-43页 |
7.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42-43页 |
7.2.2 湿地保护 | 第43页 |
7.3 政策保障 | 第43-44页 |
7.3.1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政策 | 第43-44页 |
7.3.2 平原绿化用地政策 | 第44页 |
7.3.3 农田林网产权政策 | 第44页 |
7.4 资金保障 | 第44-45页 |
第八章 效益分析 | 第45-48页 |
8.1 森林资源动态增长 | 第45页 |
8.2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5-46页 |
8.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6页 |
8.4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48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