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汽车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FTZ概述及其与汽车产业联系 | 第17-24页 |
2.1 FTZ的概念 | 第17页 |
2.2 FTZ的战略定位和意义 | 第17-18页 |
2.2.1 战略定位 | 第17-18页 |
2.2.2 意义 | 第18页 |
2.3 FTZ改革措施和效应 | 第18-21页 |
2.3.1 改革措施 | 第18-19页 |
2.3.2 效应 | 第19-21页 |
2.4 FTZ与汽车产业的联系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汽车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42页 |
3.1 产业效率概述 | 第24页 |
3.2 汽车产业效率实证分析 | 第24-31页 |
3.2.1 DEA模型 | 第24-27页 |
3.2.2 指标及数据说明 | 第27-28页 |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3.3 汽车产业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1-39页 |
3.3.1 DEA—Tobit模型 | 第31-32页 |
3.3.2 指标及数据说明 | 第32-37页 |
3.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4章 FTZ对汽车产业效率作用机制 | 第42-66页 |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 第42-44页 |
4.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42页 |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 第42-43页 |
4.1.3 系统动力学在探索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4.2 FTZ对汽车产业效率的作用机制框架 | 第44-49页 |
4.2.1 边界和变量集 | 第44-45页 |
4.2.2 因果关系分析 | 第45-49页 |
4.3 FTZ对汽车产业效率作用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9-57页 |
4.3.1 建立系统动力学流图 | 第49页 |
4.3.2 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49-57页 |
4.4 模型有效性检验与仿真 | 第57-63页 |
4.4.1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57-58页 |
4.4.2 模型仿真 | 第58-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5章 FTZ作用机制下武汉市汽车产业发展对策 | 第66-78页 |
5.1 武汉市申报FTZ概述 | 第66-67页 |
5.2 武汉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67-72页 |
5.2.1 产业规模 | 第67-69页 |
5.2.2 产业集群 | 第69-70页 |
5.2.3 整车及零部件出口 | 第70-71页 |
5.2.4 研发与自主创新 | 第71-72页 |
5.3 武汉市汽车产业发展对策 | 第72-76页 |
5.3.1 定期组织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座谈 | 第72-73页 |
5.3.2 提高汽车产业规模 | 第73-74页 |
5.3.3 重点发展汽车产业进出口领域 | 第74页 |
5.3.4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74-75页 |
5.3.5 促进人才聚集,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 第75-76页 |
5.3.6 完善汽车产业链,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 | 第76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8-8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