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37页 |
1 丹参概述 | 第17-20页 |
1.1 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7-18页 |
1.1.1 脂溶性成分 | 第17-18页 |
1.1.2 水溶性成分 | 第18页 |
1.2 丹参的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1.3 丹参资源现状 | 第19-20页 |
2. 丹参次级代谢及其工程研究 | 第20-30页 |
2.1 丹参次级代谢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 第21-25页 |
2.1.1 丹酚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1-22页 |
2.1.2 丹参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2-25页 |
2.2 丹参的次级代谢工程 | 第25-27页 |
2.2.1 丹参的离体培养 | 第25-26页 |
2.2.2 丹参的毛状根培养 | 第26-27页 |
2.3 丹参次级代谢途径的诱导 | 第27-30页 |
2.3.1 次级代谢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3.2 次级代谢的诱导种类 | 第28-29页 |
2.3.3 次级代谢的诱导机制 | 第29-30页 |
3. 丹参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次级代谢的调控 | 第30-36页 |
3.1 微生物与植物互作概述 | 第30-32页 |
3.1.1 促进植物生长 | 第30-31页 |
3.1.2 增强植物的抗病及抗逆性 | 第31-32页 |
3.2 微生物对植物次级代谢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1 微生物自身合成宿主植物次级代谢物 | 第32页 |
3.2.2 微生物参与植物次级代谢物的转化 | 第32-33页 |
3.2.3 微生物对植物次级代谢的诱导 | 第33-34页 |
3.3 丹参微生物及其对次级代谢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1 丹参微生物多样性 | 第34-35页 |
3.3.2 丹参微生物对其次级代谢的影响 | 第35-3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不同地区丹参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37-6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1.1 试验样品 | 第37-3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8-44页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38页 |
2.2 样品处理 | 第38页 |
2.3 丹参活性成分的提取测定 | 第38-39页 |
2.4 植物及根际土壤基因组DNA提取 | 第39页 |
2.4.1 丹参根部组织的基因组DNA提取 | 第39页 |
2.4.2 根际土壤基因组DNA提取 | 第39页 |
2.5 细菌16S rDNA及真菌ITS基因的PCR扩增 | 第39-40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40-44页 |
2.6.1 数据处理与质控 | 第40-41页 |
2.6.2 去除嵌合体及靶区域外序列 | 第41页 |
2.6.3 物种分类和丰度分析 | 第41页 |
2.6.4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1-42页 |
2.6.5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42-43页 |
2.6.6 群落结构分析 | 第43页 |
2.6.7 显著性及冗余分析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65页 |
3.1 Illumina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3.2 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 第45-47页 |
3.2.1 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45-47页 |
3.2.2 真菌的多样性指数 | 第47页 |
3.3 主成分分析(PCA) | 第47-48页 |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48-60页 |
3.4.1 细菌群落结构 | 第48-55页 |
3.4.2 真菌群落结构 | 第55-60页 |
3.5 不同地区丹参活性成分含量差异 | 第60-62页 |
3.6 不同产地丹参活性成分含量与其微生物种群关系分析 | 第62-6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5-66页 |
第三章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 第66-8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1.1 丹参毛状根 | 第66页 |
1.2 实验菌株 | 第66-6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67-69页 |
2.1 毛状根的诱导 | 第67-68页 |
2.1.1 诱导子的制备 | 第67页 |
2.1.2 诱导实验方案 | 第67页 |
2.1.3 毛状根鲜重和干重的测定 | 第67-68页 |
2.1.4 毛状根酚酸及丹参酮含量测定 | 第68页 |
2.2 诱导菌株的鉴定及机制探索 | 第68-69页 |
2.2.1 形态观察 | 第68页 |
2.2.2 菌株鉴定 | 第68页 |
2.2.3 菌株酶活力及发酵液多糖含量测定 | 第68-69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3.1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 第69-74页 |
3.1.1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70-71页 |
3.1.2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71-74页 |
3.2 菌株鉴定及诱导机制初探 | 第74-79页 |
3.2.1 菌株形态鉴定 | 第74-75页 |
3.2.2 菌株16S rRNA/ITS基因序列BLAST | 第75-76页 |
3.2.3 细菌诱导子酶活力及产IAA能力检测 | 第76-78页 |
3.2.4 真菌诱导子多糖含量检测 | 第78-7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附录一 培养基配方 | 第90-91页 |
附录二 重要溶液配制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