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蓝莓 | 第13页 |
1.2 蓝莓根部内生真菌的研究 | 第13-17页 |
1.2.1 蓝莓根部内生真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内生真菌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2.1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15页 |
1.2.2.2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15-16页 |
1.2.2.3 内生真菌的接种 | 第16页 |
1.2.3 内生真菌的功能及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山东栽培蓝莓根部真菌定殖特征 | 第20-24页 |
2.1 根系材料处理 | 第20-21页 |
2.1.1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 第20页 |
2.1.2 菌根染色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2.3 讨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栽培蓝莓根部真菌的分离、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 第24-32页 |
3.1 蓝莓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4页 |
3.2 蓝莓内生真菌的纯化 | 第24页 |
3.3 蓝莓内生真菌的形态和分子综合鉴定 | 第24-25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5.1 山东省栽培蓝莓内生真菌的种类及数量组成特点 | 第25-27页 |
3.5.2 山东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的差异分布 | 第27-29页 |
3.5.3 山东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3.5.3.1 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菌群多样性指数 | 第29-30页 |
3.5.3.2 栽培蓝莓根系内生真菌菌群组成相似性系数 | 第30页 |
3.6 讨论 | 第30-32页 |
第4章 DSE真菌对蓝丰蓝莓组培苗生长效应的影响 | 第32-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4.1.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4.1.2 材料 | 第33-34页 |
4.1.2.1 供试蓝莓苗的培养 | 第33-34页 |
4.1.2.2 供试菌种的制备 | 第34页 |
4.1.3 方法 | 第34-36页 |
4.1.3.1 蓝莓组培苗移栽及接菌 | 第34-35页 |
4.1.3.2 成活率、繁殖速度统计 | 第35页 |
4.1.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4.1.3.4 叶绿素荧光指标的测定 | 第35页 |
4.1.3.5 蓝莓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35页 |
4.1.3.6 菌根染色 | 第35-36页 |
4.1.3.7 侵染率的统计 | 第36页 |
4.1.3.8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4.2.1 不同DSE真菌繁殖力的比较及对蓝丰蓝莓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2 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37-40页 |
4.2.2.1 接种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2.2 光系统Ⅱ(PSⅡ)活性 | 第39-40页 |
4.2.2.3 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 | 第40页 |
4.2.3 DSE真菌对蓝丰蓝莓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4 DSE真菌对蓝丰蓝莓组培苗的侵染 | 第41-42页 |
4.2.4.1 DSE真菌对蓝莓根的不同部位侵染情况 | 第41-42页 |
4.2.4.2 不同DSE真菌对蓝丰蓝莓根侵染率 | 第42页 |
4.3 讨论 | 第42-44页 |
4.3.1 不同培养基对蓝丰蓝莓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三种DSE真菌对蓝丰蓝莓组培苗的侵染 | 第43页 |
4.3.3 三种DSE真菌对蓝丰蓝莓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5章 DSE真菌对蓝莓组培苗扦插和生根苗移栽的影响 | 第44-49页 |
5.1 材料 | 第44页 |
5.1.1 蓝莓苗的培养 | 第44页 |
5.1.2 供试菌剂的制备 | 第44页 |
5.1.3 供试穴盘与盆栽基质的准备 | 第44页 |
5.2 方法 | 第44-45页 |
5.2.1 蓝莓无根苗的扦插与接菌 | 第44页 |
5.2.2 蓝莓生根苗的移栽与接菌 | 第44-45页 |
5.2.3 蓝莓苗移栽后的管理 | 第45页 |
5.2.4 指标测定 | 第4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5.3.1 不同DSE真菌对蓝莓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1.1 不同DSE真菌对蓝莓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45页 |
5.3.1.2 不同DSE真菌对蓝莓无根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2 不同DSE真菌对蓝莓苗苗高的影响 | 第46页 |
5.3.2.1 不同DSE真菌对蓝莓生根苗苗高的影响 | 第46页 |
5.3.2.2 不同DSE真菌对蓝莓无根扦插苗苗高的影响 | 第46页 |
5.3.3 不同DSE真菌对蓝莓苗叶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3.1 DSE真菌对蓝莓生根苗叶片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3.2 DSE真菌对蓝莓无根扦插苗叶片的影响 | 第47页 |
5.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6章 干旱胁迫下DSE真菌对蓝莓苗生长效应的影响 | 第49-53页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6.2 测定方法 | 第49页 |
6.2.1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6.2.2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4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6.3.1 干旱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6.3.2 干旱胁迫对叶片光系统Ⅱ (PSⅡ)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6.3.3 干旱胁迫对叶片光系统Ⅱ (PSⅡ)最大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1页 |
6.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7.1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3页 |
7.2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