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菠菜产业现状 | 第10页 |
1.1.2 河南区菠菜价格调查 | 第10-11页 |
1.2 菠菜的植物学特性 | 第11页 |
1.3 菠菜的生长发育过程 | 第11-12页 |
1.4 菠菜的类型 | 第12-14页 |
1.4.1 菠菜种子类型 | 第12页 |
1.4.2 菠菜叶片类型 | 第12-13页 |
1.4.3 菠菜栽培品种类型 | 第13-14页 |
1.5 菠菜的营养价值 | 第14页 |
1.6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6.1 低温伤害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5页 |
1.6.2 叶片组织结构与植物抗寒性关系 | 第15-16页 |
1.6.3 叶绿素与植物抗寒性关系 | 第16-17页 |
1.6.4 细胞膜系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 第17-18页 |
1.6.5 内部激素与植物抗寒性关系 | 第18页 |
1.6.6 渗透调节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 第18-20页 |
1.7 抗寒性鉴定方法 | 第20-22页 |
1.7.1 田间鉴定法 | 第20-21页 |
1.7.2 人工鉴定法 | 第21页 |
1.7.3 实验室鉴定法 | 第21-22页 |
2 引言 | 第22-23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3.1 试验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2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3.2.1 试验材料及来源 | 第23页 |
3.2.2 试验地点 | 第23页 |
3.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3.3.2 测定指标 | 第24页 |
3.3.3 测定方法 | 第24-28页 |
3.3.4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8-49页 |
4.1 10月份采样品种间各指标比较 | 第28-33页 |
4.1.1 10月份采样品种形态指标比较 | 第28-29页 |
4.1.2 10月份采样品种基础生理指标比较 | 第29-31页 |
4.1.3 10月份采样品种渗透调节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4.1.4 10月份采样产量及产值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4.2 12月份采样品种各指标比较分析 | 第33-38页 |
4.2.1 12月份采样品种形态指标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4.2.2 12月份采样基础生理指标比较 | 第34-36页 |
4.2.3 12月份采样渗透调节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4.2.4 12月份采样产量及产值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4.3 2月份采样品种各指标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4.3.1 2月份采样品种形态指标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4.3.2 2月份采样基础生理指标比较 | 第39-41页 |
4.3.3 2月份采样渗透调节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4.3.4 2月份采样产量及产值比较分析 | 第42页 |
4.4 不同低温对菠菜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42-49页 |
4.4.1 不同低温对菠菜叶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2 不同低温对菠菜叶宽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3 不同低温对菠菜株高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4 不同低温对菠菜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5 不同低温对菠菜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6 不同低温对菠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7 不同低温对菠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4.8 不同低温对菠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5.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50页 |
5.1.1 晚秋茬口品种鉴定与筛选 | 第49页 |
5.1.2 越冬茬口品种鉴定与筛选 | 第49页 |
5.1.3 早春茬口品种鉴定与筛选 | 第49-50页 |
5.1.4 耐寒性指标筛选 | 第50页 |
5.2 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英文摘要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