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酿酒葡萄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1.1 酿酒葡萄简介 | 第11页 |
1.1.2 酿酒葡萄的品质及评价 | 第11-12页 |
1.1.3 酿酒葡萄的经济价值及发展潜力 | 第12页 |
1.2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2.1 内生菌的定义及研究简史 | 第12-13页 |
1.2.2 内生真菌的分布及种类 | 第13页 |
1.2.3 内生真菌的传播方式及人工侵染 | 第13-14页 |
1.2.4 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1.2.5 内生真菌影响植物次生代谢 | 第15页 |
1.2.6 内生真菌的研究价值及方向 | 第15-16页 |
1.3 本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含特定内生真菌酿酒葡萄植株的构建 | 第17-58页 |
2.1 含特定内生真菌酿酒葡萄愈伤的构建 | 第17-28页 |
2.1.1 材料 | 第17-19页 |
2.1.1.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1.1.2 供试菌株选择及其与愈伤组织生长的平衡实验 | 第17-19页 |
2.1.2 方法 | 第19-21页 |
2.1.2.1 愈伤组织的培养和继代 | 第19页 |
2.1.2.2 内生真菌的活化 | 第19页 |
2.1.2.3 愈伤组织与内生真菌的共培养试验 | 第19-20页 |
2.1.2.4 制霉菌素及PH对真菌和愈伤组织生长的抑制试验 | 第20页 |
2.1.2.5 氨苄青霉素及制霉菌素对真菌和愈伤组织的生长抑制实验 | 第20页 |
2.1.2.6 制霉菌素在真菌和愈伤组织中的生长平衡实验 | 第20-21页 |
2.1.2.7 愈伤组织褐化的统计方法 | 第21页 |
2.1.2.8 内生真菌及愈伤组织生长速率测定 | 第21页 |
2.1.2.9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21页 |
2.1.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1.3.1 不同内生真菌对共培养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2.1.3.2 添加真菌生长抑制剂后对真菌-愈伤组织共生的效应 | 第22-27页 |
2.1.4 讨论 | 第27-28页 |
2.2 内生真菌对酿酒葡萄无菌离体叶片的侵染及其共生化 | 第28-31页 |
2.2.1 材料 | 第28页 |
2.2.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1.2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2.2.2 方法 | 第28-29页 |
2.2.2.1 培养基的选择 | 第28-29页 |
2.2.2.2 内生真菌的接种 | 第29页 |
2.2.2.3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9页 |
2.2.2.4 分离率 | 第29页 |
2.2.2.5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29页 |
2.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2.2.4 讨论 | 第30-31页 |
2.3 含特定内生真菌酿酒葡萄苗的构建 | 第31-35页 |
2.3.1 材料 | 第31-32页 |
2.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3.1.2 供试菌株 | 第31-32页 |
2.3.2 方法 | 第32-33页 |
2.3.2.1 培养基的选择 | 第32页 |
2.3.2.2 内生真菌的接种 | 第32页 |
2.3.2.3 样品采集 | 第32页 |
2.3.2.4 分离率 | 第32-33页 |
2.3.2.5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33页 |
2.3.3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2.3.3.1 与内生真菌共培养后赤霞珠叶片中内生真菌的分离率 | 第33页 |
2.3.3.2 不同菌液涂抹后赤霞珠无菌苗叶片中相应接种真菌的分离率 | 第33-34页 |
2.3.4 讨论 | 第34-35页 |
2.4 再接种内生真菌对酿酒葡萄温室苗及大田苗内生菌群结构的调控 | 第35-58页 |
2.4.1 材料 | 第35-36页 |
2.4.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4.1.2 供试菌株 | 第35-36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2.4.2.1 培养基的选择 | 第36页 |
2.4.2.2 实验材料的种植及管理 | 第36页 |
2.4.2.3 内生真菌的菌剂制备 | 第36-37页 |
2.4.2.4 内生真菌的接种 | 第37-38页 |
2.4.2.5 样品采集 | 第38页 |
2.4.2.6 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38-39页 |
2.4.2.7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39-40页 |
2.4.2.8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2.4.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2.4.3.1 温室葡萄苗的内生真菌处理实验 | 第41-46页 |
2.4.3.2 内生真菌处理大田葡萄苗的实验 | 第46-56页 |
2.4.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 第58-78页 |
3.1 材料 | 第58页 |
3.1.1 实验材料与样地 | 第58页 |
3.1.2 供试菌株 | 第58页 |
3.2 方法 | 第58-65页 |
3.2.1 培养基的选择 | 第58-59页 |
3.2.2 内生真菌接种 | 第59页 |
3.2.3 生长指标测定 | 第59页 |
3.2.4 样品采集 | 第59-60页 |
3.2.5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60-64页 |
3.2.5.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60页 |
3.2.5.2 总酚(TPh)含量测定 | 第60-61页 |
3.2.5.3 总黄酮(TF)含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3.2.5.4 总蛋白质(TPr)含量测定 | 第62-63页 |
3.2.5.5 可溶性总糖(TS)含量的测定 | 第63页 |
3.2.5.6 可滴定总酸(TTA)的测定 | 第63-64页 |
3.2.6 酚类物质的萃取及高效液相色谱工作条件 | 第64页 |
3.2.6.1 酚类物质的萃取方法 | 第64页 |
3.2.6.2 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条件 | 第64页 |
3.2.7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64-6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6页 |
3.3.1 内生真菌与葡萄无菌苗共培养实验 | 第65-70页 |
3.3.1.1 内生真菌与葡萄无菌苗共培养的不同状态 | 第65页 |
3.3.1.2 不同菌株与葡萄无菌苗共培养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65-68页 |
3.3.1.3 不同菌株与葡萄无菌苗共培养对其茎叶和根PAL活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3.3.2 内生真菌直接涂抹葡萄组培苗实验 | 第70-71页 |
3.3.2.1 直接涂抹不同菌剂对葡萄组培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70页 |
3.3.2.2 直接涂抹不同菌剂对葡萄组培苗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3 内生真菌处理葡萄大田苗的实验 | 第71-76页 |
3.3.4.1 从枝条开始处理对葡萄大田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71-73页 |
3.3.4.2 从幼苗开始处理对葡萄大田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73-76页 |
3.4 讨论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78-81页 |
4.2 展望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