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清代岭南医家麦乃求《伤寒法眼》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2-22页
    1.1 岭南医学研究概述第12-13页
        1.1.1 岭南地域界定第12页
        1.1.2 岭南医学的形成原因分析第12页
        1.1.3 岭南医学研究内容第12-13页
    1.2 清代前的岭南医家概述以及后人对其文献相关研究第13-15页
        1.2.1 岭南本草方剂注作研究第13页
        1.2.2 岭南儿科注作研究第13-14页
        1.2.3 岭南养生学方面研究第14页
        1.2.4 中医急症方面的研究第14页
        1.2.5 岭南地方性疾病防治第14-15页
    1.3 清代岭南医家概述以及后人对其文献相关研究第15-20页
        1.3.1 对清代岭南医家生平的研究第15页
        1.3.2 清代岭南医家医注研究第15-20页
    1.4 中医经典名注对清代岭南医学的影响第20-21页
        1.4.1 伤寒金匮类研究第20-21页
        1.4.2 景岳学说及其他第21页
    1.5 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伤寒法眼》第22-32页
    2.1 作者以及《伤寒法眼》相关资料第22-24页
        2.1.1 麦乃求生平第22页
        2.1.2 选择版本第22页
        2.1.3 注书经过第22-24页
    2.2 伤寒发展背景、经过和相关资料第24-26页
        2.2.1 伤寒发展背景和经过第24-25页
        2.2.2 清代非岭南医家伤寒注作第25-26页
    2.3 《伤寒法眼》相关内容第26-30页
        2.3.1 方证相类,以经注经第26-28页
        2.3.2 三阳统领于太阳,三阴统领于少阴第28-29页
        2.3.3 经络脏腑理论阐释六经病候第29-30页
    2.4 《伤寒法眼》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组合煎煮法比较第30-31页
        2.4.1 《伤寒法眼》与《伤寒论》使用桂枝汤的对比第30页
        2.4.2 方名不同,成分剂量相同第30页
        2.4.3 方名相同,中药成分、剂量缺失第30-31页
        2.4.4 数字对比出错第31页
        2.4.5 方名相同,剂量相同,煎服法不同第31页
        2.4.6 中药的剂量组成前后不一第31页
        2.4.7 方名不同,剂量不同,草药相同第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国内外对《伤寒法眼》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第32-33页
第四章 民国时期到现代的伤寒论发展与研究第33-43页
    4.1 伤寒学术流派第33-35页
        4.1.2 民国时期的伤寒学术流派第33-35页
    4.2 建国后(1949)伤寒学术流派及著作研究第35页
    4.3 近代经方的应用和研究第35-36页
        4.3.1 近代《伤寒论》研究述评第36页
    4.4 现代医家的经方运用第36-43页
        4.4.1 近代广东伤寒医家的经方运用一隅第36-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附录第49-50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对虾品质信息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两种银复合表面增强拉曼基底检测食品中的氟硅唑和孔雀石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