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根际特异微生物的筛选及对连作太子参致害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 太子参概述第12页
    2 连作障碍和群体感应第12-23页
        2.1 连作障碍第12-14页
        2.2 群体感应和群体猝灭第14-15页
        2.3 群体感应研究概况第15-23页
            2.3.1 群体感应的研究第15-16页
            2.3.2 群体感应猝灭的研究第16-17页
            2.3.3 群体感应系统第17-23页
    3 信号分子的检测方法第23-26页
        3.1 生物传感菌生物报告法第23-25页
        3.2 理化方法检测法第25页
        3.3 薄层层析法第25-26页
    4 连作土壤关键微生物的原位检测、互作研究第26-27页
    5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其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连作太子参根际群体感应菌的筛选第28-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1.1 菌种第28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第28-29页
        1.3 培养条件第29页
        1.4 实验仪器第29-30页
        1.5 方法第30-32页
            1.5.1 平板划线法筛选群体感应产生菌第30-31页
            1.5.2 供试菌株的活化第31页
            1.5.3 待测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1页
            1.5.4 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第31-32页
            1.5.5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第32页
            1.5.6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其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2.1 太子参根际群体感应产生菌的筛选第32-36页
        2.2 待测群体感应产生菌菌株16SrDNA基因PCR扩增第36-37页
        2.3 群体感应产生菌系统发育树构建第37-3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太子参根际土壤群体猝灭菌的筛选与鉴定第40-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1.1 供试菌株第40页
        1.2 培养基第40页
        1.3 试剂第40-41页
        1.4 仪器第41页
        1.5 96孔液体培养法筛选群体感应降解菌第41页
        1.6 供试菌株的活化第41页
        1.7 待测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1-42页
        1.8 16SrDNA基因的PCR扩增第42页
            1.8.1 16SrDNA基因的PCR扩增第42页
            1.8.2 16SrDNA基因的PCR扩增第42页
        1.9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第42页
        1.10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其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2.1 群体感应猝灭菌的筛选第42-43页
        2.2 待测群体感应猝灭菌菌株16S rDNA基因PCR扩增第43-44页
        2.3 菌种鉴定结果第44-45页
        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45-4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6-47页
第四章 太子参组培苗体系的构建及太子参根际特异群体感应菌对组培苗的影响第47-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1.1 菌株及培养基第47-48页
        1.2 培养条件第48-49页
        1.3 实验试剂第49页
        1.4 实验仪器第49页
        1.5 太子参组培条件优化第49-50页
            1.5.1 外植体处理第49页
            1.5.2 芽的诱导第49页
            1.5.3 丛生芽诱导第49页
            1.5.4 根诱导培养第49-50页
        1.6 太子参根际特异性菌株对太子参组培苗的处理第50页
    2 实验结果第50-55页
        2.1 太子参组培苗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0-51页
            2.1.1 初代培养条件优化第50页
            2.1.2 初代培养条件优化第50-51页
        2.2 太子参生长过程第51-52页
        2.3 T246对太子参组培苗影响第52-53页
        2.4 T144对太子参组培苗影响第53-54页
        2.5 Serratia T246和Bacillus thuringiensis T144混合菌液对太子参组培苗的影响第54-55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5-56页
第五章 太子参根际群体感应产生菌绿色荧光蛋白工程菌构建第56-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63页
        1.1 菌株、质粒和引物第56页
        1.2 培养基和抗生素第56-57页
        1.3 培养条件第57页
        1.4 试剂第57页
        1.5 实验仪器第57页
        1.6 荧光重组质粒pPBUD-cat-gfp的构建及转化第57-63页
            1.6.1 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PBUD-cat-gfp构建第57-58页
            1.6.2 cat基因片段的扩增第58-59页
            1.6.3 gfp基因片段的扩增第59-60页
            1.6.4 cat基因载体的构建第60页
            1.6.5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60-61页
            1.6.6 cat基因载体鉴定第61页
            1.6.7 gfp基因载体的构建第61-62页
            1.6.8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62页
            1.6.9 gfp基因载体鉴定第62页
            1.6.10 Serratia T246电转感受态的制备第62-63页
            1.6.11 重组质粒转化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9页
        2.1 cat基因片段扩增第63-64页
        2.2 重组质粒pPBUD-cat构建第64-65页
        2.3 gfp基因片段扩增第65-66页
        2.4 重组质粒pPBUD-cat-gfp构建第66-68页
        2.5 荧光标记Serratia T246第68-69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龟子绿僵菌酯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中参与菌核病抗性调控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