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无机化学工业论文--工业气体论文--氢气论文

基于双极膜电渗析原位分离的乙醇型发酵产氢工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课题背景第15-16页
    1.2 生物制氢技术方法第16-19页
        1.2.1 光合法生物制氢第16-18页
        1.2.2 暗发酵法生物制氢第18-19页
    1.3 暗发酵法生物制氢代谢途径第19-21页
        1.3.1 丁酸型发酵第20页
        1.3.2 丙酸型发酵第20页
        1.3.3 乙醇型发酵第20-21页
    1.4 暗发酵的产氢条件第21-24页
        1.4.1 产氢菌第21-22页
        1.4.2 温度和pH值第22-23页
        1.4.3 底物种类第23页
        1.4.4 底物的预处理第23-24页
    1.5 电场对细胞的影响第24-27页
        1.5.1 电场对细菌的作用第25页
        1.5.2 电场在微生物领域实际应用第25-27页
    1.6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内容第27-29页
        1.6.1 课题来源第27页
        1.6.2 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9-39页
    2.1 试验材料第29页
        2.1.1 菌种第29页
        2.1.2 培养基第29页
    2.2 试验方法第29-36页
        2.2.1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第29页
        2.2.2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第29-30页
        2.2.3 脱氢酶含量的测定第30-31页
        2.2.4 pH曲线的测定第31-32页
        2.2.5 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2.6 细胞生长量的测定第32-33页
        2.2.7 液相末端产物测定第33-34页
        2.2.8 氢气含量的测定第34页
        2.2.9 实验仪器及型号第34-36页
    2.3 试验装置第36-39页
        2.3.1 电流密度试验发酵产氢反应器第36页
        2.3.2 自制双极膜电渗析试验装置第36-39页
第三章 直流电场对E.harbinense B49的生长代谢的影响第39-59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通电方式对E.harbinense B49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0-47页
        3.2.1 电极材料对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0-43页
        3.2.2 电流密度的限值第43页
        3.2.3 通电时间对B49生长代谢的影响第43-47页
    3.3 电流密度对E.harbinense B49生长代谢影响第47-56页
        3.3.1 电流密度对E.harbinense B49生长的影响第48-49页
        3.3.2 电流密度对系统内pH值的影响第49-50页
        3.3.3 电流密度对系统内乙酸浓度的影响第50-51页
        3.3.4 电流密度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第51-52页
        3.3.5 电流密度对E.harbinense B49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第52-53页
        3.3.6 电流密度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53-55页
        3.3.7 电流密度对产氢量的影响第55-56页
    3.4 通电发酵的物料变化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耦合工艺连续补料的运行第59-77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耦合工艺构建及发酵单元的运行第60-61页
        4.2.1 耦合工艺的补料运行方式第60页
        4.2.2 产氢发酵单元的运行第60-61页
    4.3 电流强度对耦合工艺运行影响第61-63页
    4.4 底物种类对连续分离连续补料耦合工艺的影响第63-73页
        4.4.1 发酵液中pH值的变化情况第64页
        4.4.2 生物量的累积情况第64-66页
        4.4.3 葡萄糖代谢情况第66-67页
        4.4.4 累积的产氢量第67页
        4.4.5 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情况第67-71页
        4.4.6 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第71-72页
        4.4.7 发酵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第72-73页
    4.5 补料过程物料变化第73-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7页
第五章 结论第77-79页
    5.1 结论第77-78页
    5.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作者简介第8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表面固定REDV多肽—肝素—VEGF以构建抗凝/诱导内皮化多功能微环境的研究
下一篇:海洋大型油气模块非滑道建造对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