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竹林与竹林环境 | 第10-11页 |
1.2 木质素 | 第11-17页 |
1.2.1 木质素的结构 | 第11-14页 |
1.2.2 木质素的性质 | 第14-17页 |
1.3 木质素的降解去除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物理方法 | 第17-18页 |
1.3.2 化学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 木质素降解酶 | 第21-23页 |
1.5.1 木质素降解酶系 | 第21-22页 |
1.5.2 木质素降解酶的应用 | 第22-23页 |
1.6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 | 第25-34页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25-28页 |
2.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3 样品来源 | 第26页 |
2.1.4 培养基 | 第26-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菌株富集 | 第28页 |
2.2.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2.2.3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初筛 | 第28页 |
2.2.4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酶活复筛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3.1 菌株的分离 | 第29-31页 |
2.3.2 初筛菌株的液态培养酶活测定 | 第31-32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菌株27-1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 | 第34-42页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34-35页 |
3.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34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1.3 菌种、引物和载体 | 第34页 |
3.1.4 缓冲液和培养基 | 第34-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3.2.1 菌株27-1的形态特征观察 | 第35-36页 |
3.2.2 菌株27-1的分子鉴定 | 第36-38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3.1 菌株27-1的形态学观察 | 第38-39页 |
3.3.2 菌株27-1的分子鉴定 | 第39-41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菌株27-1产酶条件优化及底物降解研究 | 第42-55页 |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42-43页 |
4.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4.1.3 菌种和材料 | 第43页 |
4.1.4 培养基 | 第43页 |
4.2 菌株27-1产酶条件优化 | 第43-45页 |
4.2.1 培养时间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pH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4.2.4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4.2.5 不同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4.2.6 不同锰离子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4.2.7 不同铜离子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4.2.8 不同浓度的吐温80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菌株27-1降解谷壳、竹叶能力初探 | 第45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4.4.1 培养时间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2 pH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3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4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5 不同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6 不同的Mn2+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7 不同的Cu2+浓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1页 |
4.4.8 不同浓度的分散剂吐温80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9 菌株对谷壳和竹叶的初步降解 | 第53-54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试验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试验结论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