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纪念性建筑论文

黔中安顺屯堡宗教及祭祀建筑的类型及特点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论文选题第13-14页
        1.1.1 缘起第13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4-17页
        1.2.1 国外对于屯堡文化的研究第14-15页
        1.2.2 国内对于屯堡文化的研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22页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1.3.2 调研的对象及范围第18-20页
        1.3.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4 论文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区域概况及历史沿革第22-32页
    2.1 安顺地区区域概况第22-24页
    2.2 历史沿革第24-28页
        2.2.1 元代之前的历史第24-25页
        2.2.2 明清的开发第25-28页
    2.3 屯堡文化现象成因第28-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安顺屯堡宗教及祭祀建筑的类型第32-56页
    3.1 宗教建筑第32-46页
        3.1.1 宗教建筑的定义第32页
        3.1.2 屯堡及周边区域宗教发展简况第32-35页
        3.1.3 民间信仰下的宗教建筑第35-46页
    3.2 祭祀建筑第46-49页
        3.2.1 祭祀建筑的定义和类型第46页
        3.2.2 屯堡社会性祭祀建筑第46-47页
        3.2.3 屯堡家祠第47-49页
    3.3 屯堡宗教及祭祀建筑使用用途转换现象及原因第49-51页
        3.3.1 政府主导的功能转换第49-51页
        3.3.2 民间自发功能转换第51页
    3.4 典型案例分析第51-55页
        3.4.1 鲍家屯宗教及祭祀建筑第51-53页
        3.4.2 九溪宗教及祭祀建筑第53-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屯堡宗教及祭祀建筑的特点及成因分析第56-81页
    4.1 宗教及祭祀建筑与村落的关系第56-57页
        4.1.1 核心式第56页
        4.1.2 接触式第56-57页
        4.1.3 分离式第57页
    4.2 功能特征第57-69页
        4.2.1 公共空间作用第57-59页
        4.2.2 避难所作用第59-68页
        4.2.3 精神慰藉作用第68-69页
    4.3 平面布局特征第69-72页
        4.3.1 集中式第70页
        4.3.2 合院式第70-72页
        4.3.3 综合式第72页
    4.4 结构和构造特征第72-75页
        4.4.1 结构第72-74页
        4.4.2 构造和材料第74-75页
    4.5 建筑的装饰特征第75-77页
        4.5.1 木雕第75-76页
        4.5.2 石雕第76-77页
    4.6 美学特征第77-80页
        4.6.1 风水学影响下的天人合一第77-79页
        4.6.2 喀斯特地貌影响下粗狂的灵动之美第79-80页
        4.6.3 军事背景下的适用美第80页
    4.7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屯堡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第81-97页
    5.1 屯堡宗教民俗活动第81-83页
    5.2 屯堡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第83-90页
        5.2.1 跳神、抬亭子活动第84-87页
        5.2.2 佛会、朝山与过河活动第87-90页
        5.2.3 屯堡民间组织与祠庙管理第90页
    5.3 宗教民俗活动对于屯堡人的意义第90-93页
        5.3.1 构建族群团结的作用第90-91页
        5.3.2 军事等级下的村民自治的管理需要第91页
        5.3.3 心灵的慰藉以及精神生活的满足第91-92页
        5.3.4 教育的意义第92-93页
    5.4 屯堡宗教及祭祀建筑面临的问题第93-94页
    5.5 保护利用建议第94-96页
        5.5.1 本体保护利用建议第94-95页
        5.5.2 现代建筑语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承第95-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结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103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第103-104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机进气道逆向开发流程向参数化设计转变的研究
下一篇:水平受荷混凝土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