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3 述评 | 第16-17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产业结构与税源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产业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2.1.1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划分 | 第19页 |
2.1.2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现代化 | 第19-20页 |
2.2 税源与经济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税源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页 |
2.2.3 税收和经济关系的理论 | 第21-22页 |
2.3 产业结构与税源的关系 | 第22-25页 |
2.3.1 产业结构决定税源质量 | 第22-23页 |
2.3.2 税源影响产业结构 | 第23-25页 |
3 东莞与佛山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 第25-32页 |
3.1 东莞与佛山经济情况总体分析 | 第25-26页 |
3.1.1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 第25页 |
3.1.2 产业结构的经济贡献比较 | 第25-26页 |
3.2 东莞与佛山经济情况具体分析 | 第26-29页 |
3.2.1 第二产业主要行业比较 | 第26-27页 |
3.2.2 第三产业主要行业比较 | 第27-28页 |
3.2.3 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 第28页 |
3.2.4 本外币存款 | 第28-29页 |
3.3 东莞和佛山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29-32页 |
3.3.1 莞佛两市经济发展优势 | 第29-30页 |
3.3.2 莞佛两市经济发展劣势 | 第30-32页 |
4 东莞与佛山税源比较分析 | 第32-38页 |
4.1 两市税源结构的总体分析 | 第32-33页 |
4.1.1 两市税收收入总量及其增速比较 | 第32页 |
4.1.2 两市税收弹性及宏观税负比较 | 第32-33页 |
4.2 两市税源结构具体分析 | 第33-36页 |
4.2.1 两市三次产业税源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4.2.2 两市第二产业内部主要行业税收比较 | 第34-35页 |
4.2.3 两市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税收比较 | 第35-36页 |
4.3 莞佛两市税收贡献差异的原因 | 第36-38页 |
4.3.1 两市的税源结构不同 | 第36-37页 |
4.3.2 两市产业基础不同 | 第37页 |
4.3.3 两市的第三产业创税能力不同 | 第37-38页 |
5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税源建设的政策选择 | 第38-43页 |
5.1 东莞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税源建设的政策选择 | 第38-39页 |
5.1.1 引入市镇“倍增计划”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38页 |
5.1.2 巩固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和地位并大力发展其他制造业 | 第38-39页 |
5.1.3 大力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 第39页 |
5.2 佛山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税源建设的政策选择 | 第39-41页 |
5.2.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加快农业现代化 | 第39-40页 |
5.2.2 推动制造业向装备高端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 第40页 |
5.2.3 大力发展零售以补足服务发展短板 | 第40-41页 |
5.3 东莞和佛山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税源建设的共性政策选择 | 第41-43页 |
5.3.1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 第41页 |
5.3.2 采用财政扶持政策以刺激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 第41-42页 |
5.3.3 优化纳税服务,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源建设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