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及差异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20页
        1.2.1 区域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第10-13页
        1.2.2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第13-18页
        1.2.3 区域低碳建设差异测度第18-20页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20-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3.2 研究意义第21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技术路线第23-25页
2 研究理论基础第25-37页
    2.1 低碳建设理论基础第25-27页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5-26页
        2.1.2 低碳经济理论第26-27页
    2.2 区域及区域差异理论第27-30页
        2.2.1 区域的含义第27-28页
        2.2.2 区域的划分第28-30页
        2.2.3 区域差异的内涵第30页
    2.3 区域低碳建设理论第30-35页
        2.3.1 区域低碳建设的内涵第31-32页
        2.3.2 区域低碳建设的评价维度第32-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7-55页
    3.1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第37-40页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37-39页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第39-40页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40页
    3.2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第40-54页
        3.2.1 目标层构成要素的选取第41页
        3.2.2 准则层构成要素的选取第41-42页
        3.2.3 指标层构成要素的选取第42-54页
    3.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4 基于GRA-TOPSIS法的区域低碳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第55-69页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5-61页
        4.1.1 常用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55-57页
        4.1.2 AHP-EM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第57-58页
        4.1.3 基于AHP-EM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第58-61页
    4.2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GR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第61-67页
        4.2.1 水平等级评价的一般方法第61-63页
        4.2.2 GRA-TOPSIS综合评价法第63-64页
        4.2.3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GR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64-67页
    4.3 本章小结第67-69页
5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实证研究第69-91页
    5.1 数据采集及标准化处理第69-71页
        5.1.1 原始数据采集第70页
        5.1.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第70-71页
    5.2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第71-77页
        5.2.1 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的计算第72-75页
        5.2.2 评价指标客观权重的计算第75-76页
        5.2.3 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计算第76-77页
    5.3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GRA-TOPSIS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第77-90页
        5.3.1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GRA评价结果的计算第77-80页
        5.3.2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TOPSIS评价结果的计算第80-81页
        5.3.3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第81-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6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差异测度分析及协调发展对策第91-115页
    6.1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差异测度第91-99页
        6.1.1 常用区域差异测算方法第92-94页
        6.1.2 泰尔指数测算方法的选取及应用介绍第94-96页
        6.1.3 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低碳建设水平差异测度第96-99页
    6.2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差异分析第99-110页
        6.2.1 区域间低碳建设水平差异分析第99-101页
        6.2.2 区域内低碳建设水平差异分析第101-104页
        6.2.3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差异贡献率分析第104-110页
    6.3 区域低碳建设水平协调发展对策建议第110-113页
        6.3.1 提升区域低碳政策均衡化发展水平的建议第111页
        6.3.2 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均衡化发展水平的建议第111-112页
        6.3.3 提升区域低碳产业均衡化发展水平的建议第112-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5-117页
    7.1 结论第115-116页
    7.2 展望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附录第125-151页
    A.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统计表第125-130页
    B.专家调查问卷表及反馈意见第130-133页
    C.区域低碳建设水平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第133-136页
    D.专家判断矩阵第136-147页
    E.各级指标相对权重汇总表第147-151页
    F.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东莞与佛山比较视角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税源建设问题研究
下一篇:试析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援建--以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