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新经济”指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9-11页 |
2.“三新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2.1 “三新经济”的提出 | 第11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 | 第13页 |
2.3 “三新经济”的内涵 | 第13-19页 |
2.3.1 新产业的内涵 | 第14-15页 |
2.3.2 新业态的内涵 | 第15-17页 |
2.3.3 新模式的内涵 | 第17-19页 |
3.“三新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编制方案 | 第19-31页 |
3.1 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3.2 “三新经济”指标体系 | 第20-27页 |
3.3 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及注意事项 | 第27-28页 |
3.4 “三新”经济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28-31页 |
4.“三新经济”指数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31-49页 |
4.1 “三新经济”个体指数分析 | 第31-37页 |
4.2 “三新经济”分类指数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4.3 三新经济内涵指数发展分析 | 第40-43页 |
4.3.1 新产业指数状况 | 第40-41页 |
4.3.2 新业态发展状况 | 第41页 |
4.3.3 新模式发展状况 | 第41-43页 |
4.4 “三新经济”总指数发展状况 | 第43-44页 |
4.5 “三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4.6 一线城市之间的“三新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 第45-49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49-52页 |
5.1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49-50页 |
5.2 本文不足与局限 | 第50页 |
5.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1 | 第54-56页 |
附录2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