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的培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创新点 | 第12页 |
1.4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的相关理论 | 第12-18页 |
1.4.1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4.2 理论来源 | 第14-18页 |
2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 第18-24页 |
2.1 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 第18页 |
2.2 规范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行为 | 第18-20页 |
2.3 引导公益的常态化 | 第20-21页 |
2.4 弥补政府社会福利功能的缺失 | 第21-24页 |
3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的表现 | 第24-30页 |
3.1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呈现的优势 | 第24-26页 |
3.1.1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 第24-25页 |
3.1.2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创新性 | 第25页 |
3.1.3 传播微公益意识的速度快 | 第25-26页 |
3.2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表现的不足 | 第26-30页 |
3.2.1 缺乏对微公益意识的认知与理解 | 第26-27页 |
3.2.2 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实践性不高 | 第27-30页 |
4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4.1 传统文化对微公益意识的影响 | 第30-31页 |
4.1.1 落后思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 第30页 |
4.1.2 因果报应和迷信色彩严重 | 第30-31页 |
4.2 学校缺乏对微公益意识的培养 | 第31-33页 |
4.2.1 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 第31-32页 |
4.2.2 缺乏相关的鼓励措施 | 第32页 |
4.2.3 活动平台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4.3 家庭的微公益意识的弱化 | 第33-34页 |
4.3.1 缺乏正确的金钱观 | 第33-34页 |
4.3.2 责任意识淡薄 | 第34页 |
4.4 社会对微公益意识的塑造不强 | 第34-38页 |
4.4.1 微公益意识的匮乏 | 第34-35页 |
4.4.2 微公益行为泛道德化 | 第35-36页 |
4.4.3 功利意识较强 | 第36-38页 |
5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的培育途径 | 第38-52页 |
5.1 加大学校对微公益意识的重视度 | 第38-41页 |
5.1.1 创新校园课程的多样性 | 第38-39页 |
5.1.2 强化隐性教育的教育作用 | 第39-40页 |
5.1.3 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 | 第40-41页 |
5.2 提高家庭对微公益意识的支持度 | 第41-44页 |
5.2.1 树立良好的家风规范 | 第41-42页 |
5.2.2 树立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42-43页 |
5.2.3 注重微公益意识的强化作用 | 第43-44页 |
5.3 加强社会对微公益意识的普及度 | 第44-47页 |
5.3.1 营造社会的微公益气氛 | 第44-45页 |
5.3.2 优化媒体的舆论宣传机制 | 第45-46页 |
5.3.3 加快微公益的法制化转型 | 第46-47页 |
5.4 发展大学生对微公益意识的认知度 | 第47-52页 |
5.4.1 提高大学生对微公益意识的辨别能力 | 第47-48页 |
5.4.2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与奉献精神 | 第48-49页 |
5.4.3 要求大学生践行知行合一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