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 创新尝试 | 第12-14页 |
2 榜样教育法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 第14-22页 |
2.1 榜样教育法的内涵及特点 | 第14-17页 |
2.1.1 榜样教育法的内涵 | 第14-16页 |
2.1.2 榜样教育法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 第17-22页 |
2.2.1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8页 |
2.2.2 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 第18-19页 |
2.2.3 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 第19-20页 |
2.2.4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20-22页 |
3 榜样教育法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 第22-32页 |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法运用取得的进展 | 第22-24页 |
3.1.1 榜样教育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 | 第22-23页 |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 第23-24页 |
3.1.3 学生受到榜样的熏陶和感染,加强践行度 | 第24页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法运用存在的不足 | 第24-32页 |
3.2.1 高校宣传榜样力量较为分散,覆盖面较窄 | 第24-25页 |
3.2.2 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对榜样选取标准有待优化 | 第25-27页 |
3.2.3 思政课教师运用榜样教育的方法还需完善 | 第27-29页 |
3.2.4 大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存在着偏差 | 第29-30页 |
3.2.5 大学生践行榜样的力度有待提高 | 第30-32页 |
4 榜样教育法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影响因素 | 第32-36页 |
4.1 高校联动机制不强 | 第32页 |
4.2 思政课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4.3 思政课教师难以适应榜样教育法提出的要求 | 第33-34页 |
4.4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大榜样教育的难度 | 第34-36页 |
5 榜样教育法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 第36-52页 |
5.1 开展榜样教育法应坚持的原则 | 第36-38页 |
5.1.1 主体性与引导性相契合的原则 | 第36页 |
5.1.2 真实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6-37页 |
5.1.3 层次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5.2 高校积极营造榜样教育法的实施环境 | 第38-42页 |
5.2.1 科学塑造榜样 | 第38-39页 |
5.2.2 着力宣传榜样 | 第39-41页 |
5.2.3 创设榜样教育氛围 | 第41-42页 |
5.3 教师将思政课作为开展榜样教育法的主渠道 | 第42-48页 |
5.3.1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 第42-43页 |
5.3.2 合理选取榜样类型 | 第43-45页 |
5.3.3 创新教学方法 | 第45-46页 |
5.3.4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 第46-47页 |
5.3.5 增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力 | 第47-48页 |
5.4 大学生加强对榜样教育法的认知与践行 | 第48-52页 |
5.4.1 提升对榜样的认知水平 | 第48-49页 |
5.4.2 强化对榜样的情感认同 | 第49页 |
5.4.3 提高对榜样的践行能力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