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环菌分离鉴定及其侵染天麻共生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蜜环菌简介 | 第16页 |
1.2 蜜环菌的形态学特征 | 第16-18页 |
1.2.1 菌丝体 | 第16-17页 |
1.2.2 子实体 | 第17页 |
1.2.3 假菌核 | 第17-18页 |
1.2.4 发光性 | 第18页 |
1.3 蜜环菌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4 蜜环菌的生态学特征 | 第20-23页 |
1.4.1 蜜环菌的生活史 | 第20-21页 |
1.4.2 蜜环菌的地理分布 | 第21-22页 |
1.4.3 蜜环菌的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第22-23页 |
1.4.4 蜜环菌与碳源、氮源之间的关系 | 第23页 |
1.5 天麻与真菌的共生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5.1 天麻与萌发菌的共生研究 | 第24页 |
1.5.2 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研究 | 第24-26页 |
1.6 蜜环菌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26-27页 |
1.6.1 倍半类化合物及其药理作用 | 第26页 |
1.6.2 多糖及其药理作用 | 第26页 |
1.6.3 核苷类化合物及其药理作用 | 第26-27页 |
1.6.4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 第27页 |
1.6.5 其他成分 | 第27页 |
1.7 转录组学概念 | 第27-29页 |
1.7.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7.2 转录组测序在真菌上的应用 | 第28-29页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蜜环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 第30-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1.1 菌种 | 第31页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1页 |
2.1.3 培养基 | 第31页 |
2.1.4 菌株采集与分离 | 第31-32页 |
2.1.5 蜜环菌菌株形态观察 | 第32页 |
2.1.6 蜜环菌分子鉴定 | 第32-34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2.2.1 蜜环菌形态观察 | 第34-35页 |
2.2.2 蜜环菌分子鉴定结果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蜜环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38-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3.1.1 菌种 | 第39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3.1.3 培养基 | 第39页 |
3.1.4 蜜环菌生长速度测定和形态观察 | 第39-40页 |
3.1.5 多糖和氨基酸检测 | 第40页 |
3.1.6 胞外酶活性测定 | 第40-42页 |
3.1.7 木质纤维素利用效率 | 第42-43页 |
3.1.8 不同碳源、氮源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9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6页 |
3.2.1 蜜环菌生长速度测定 | 第44-45页 |
3.2.2 蜜环菌中多糖和氨基酸的检测结果 | 第45-47页 |
3.2.3 胞外酶测定结果 | 第47-50页 |
3.2.4 木质纤维素利用率测定结果 | 第50-52页 |
3.2.5 不同碳源、氮源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 第52-56页 |
3.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蜜环菌与天麻共生无参考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 | 第58-7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4.1.2 文库建立及质量检测 | 第59-60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5页 |
4.2.1 数据质控 | 第61-62页 |
4.2.2 基因功能注释 | 第62-65页 |
4.2.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65-70页 |
4.2.4 胞外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70-72页 |
4.2.5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72-73页 |
4.2.6 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73-75页 |
4.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