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轮胎智能化监测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1页 |
1.2 相关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2.1 车辆及轮胎智能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2 车辆稳定性控制研究 | 第25-28页 |
1.2.3 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 第28-31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轮胎有限元模型建立和运动机理研究 | 第35-59页 |
2.1 轮胎结构有限元建模 | 第35-40页 |
2.2 轮胎模型特性分析及验证 | 第40-50页 |
2.2.1 接地印迹仿真及试验对比验模 | 第41-43页 |
2.2.2 轮胎三向刚度仿真及试验比对 | 第43-48页 |
2.2.3 轮胎扭转刚度仿真及试验比对 | 第48-50页 |
2.3 稳态工况轮胎力规律探究 | 第50-57页 |
2.3.1 稳态侧偏工况 | 第51-53页 |
2.3.2 稳态侧倾侧偏工况 | 第53-55页 |
2.3.3 稳态侧偏纵滑工况 | 第55-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3章 轮胎智能化系统 | 第59-81页 |
3.1 轮胎力学智能检测系统 | 第60页 |
3.2 智能轮胎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60-62页 |
3.2.1 轮胎运动采集区域 | 第61页 |
3.2.2 数据采集单元 | 第61-62页 |
3.3 数据处理和数值整定过程 | 第62-67页 |
3.3.1 垂向载荷的整定过程 | 第63-65页 |
3.3.2 侧向力和纵向力计算过程 | 第65-67页 |
3.4 试验数据比对 | 第67-79页 |
3.4.1 轮胎侧偏试验 | 第68-70页 |
3.4.2 轮胎纵滑试验 | 第70-72页 |
3.4.3 轮胎侧倾侧偏试验 | 第72-75页 |
3.4.4 轮胎侧偏纵滑试验 | 第75-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带有智能轮胎系统的ESP控制研究 | 第81-111页 |
4.1 车辆模型及评价参数 | 第82-95页 |
4.1.1 智能轮胎结构动力学模型 | 第82-84页 |
4.1.2 参数优化的理想模型 | 第84-88页 |
4.1.3 基于轮胎刷子模型附着系数辨识 | 第88-93页 |
4.1.4 评价参数与车辆操稳的关系 | 第93-95页 |
4.2 ESP系统及其控制策略 | 第95-98页 |
4.3 智能轮胎系统对ESP制动力分配的影响 | 第98-104页 |
4.3.1 制动力分配限制条件 | 第99-102页 |
4.3.2 自行闭环制动力分配PID控制 | 第102-104页 |
4.4 仿真验证过程 | 第104-107页 |
4.4.1 低附着路面试验 | 第105-106页 |
4.4.2 高附着路面试验 | 第106-107页 |
4.5 实车HIL试验 | 第107-10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5章 带有智能轮胎系统的路径跟随控制研究 | 第111-141页 |
5.1 车辆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111-121页 |
5.1.1 运动学模型 | 第111-114页 |
5.1.2 动力学模型 | 第114-119页 |
5.1.3 运动方程的全局坐标变换和解释 | 第119-121页 |
5.1.4 使用模型预测控制的可行性 | 第121页 |
5.2 MPC在半挂车系统上的应用 | 第121-130页 |
5.2.1 初始预测算法设置 | 第123-125页 |
5.2.2 线性MPC算法 | 第125-126页 |
5.2.3 牛顿迭代法寻找最小成本 | 第126-127页 |
5.2.4 用黄金分割法计算最小成本 | 第127-130页 |
5.3 控制计算过程 | 第130-132页 |
5.4 路径跟随的模型仿真 | 第132-135页 |
5.5 实车试验 | 第135-13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41-142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5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