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创新研究

中文摘要第13-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绪论第16-22页
    1.研究背景第16页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3.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7-21页
        3.1 国内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研究状况第17-19页
        3.2 国外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研究状况第19-21页
    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1-22页
第一章 学生理论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22-31页
    1.1 学生理论社团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阐释第22-24页
        1.1.2 习近平的相关理论阐释第24-26页
    1.2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第26-28页
        1.2.1 高校学生社团第26页
        1.2.2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第26-27页
        1.2.3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第27-28页
    1.3 学生理论社团的重要作用第28-31页
        1.3.1 学生理论社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第28-29页
        1.3.2 学生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第29页
        1.3.3 学生理论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第29-31页
第二章 传统学生理论社团和“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比较分析第31-43页
    2.1 传统学生理论社团现状分析第31-38页
        2.1.1 传统学生理论社团现状第31-33页
        2.1.2 案例分析第33-36页
        2.1.3 案例分析启示第36-38页
    2.2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第38-40页
        2.2.1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构成要素第38页
        2.2.2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新模式第38-40页
    2.3 两种社团模式比较分析第40-43页
        2.3.1 人员构成第40-41页
        2.3.2 活动平台第41页
        2.3.3 运行机制第41-42页
        2.3.4 作用影响第42-43页
第三章 “互联网+学生理论社团”模式创新内容第43-55页
    3.1 理念创新——“互联网+”教育理念第43-47页
        3.1.1 “互联网”应该“+”创新的教育理念第43-45页
        3.1.2 “互联网”应该“+”创新的学习理念第45页
        3.1.3 “互联网”应该“+”创新的传播理念第45-47页
    3.2 结构创新——扁平化组织结构第47-49页
        3.2.1 学生理论社团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第47-48页
        3.2.2 学生理论社团扁平化组织结构优势第48-49页
    3.3 机制创新——动态即时响应机制第49-51页
        3.3.1 学生理论社团动态即时响应机制的原则第49-50页
        3.3.2 动态即时响应机制的运行方式第50-51页
    3.4 形式创新——虚拟理论社团第51-55页
        3.4.1 .虚拟理论社团的概念和特征第52-53页
        3.4.2 虚拟理论社团的作用第53-54页
        3.4.3 大学生虚拟理论社团与现实理论社团的关联和影响第54-55页
第四章 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高校理论社团发展第55-67页
    4.1 跨界融合促进学生理论社团核心要素重组第55-58页
        4.1.1 互联网+教师第55-56页
        4.1.2 互联网+学生第56-57页
        4.1.3 互联网+教育内容第57-58页
    4.2 网络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理论社团普及性第58-60页
        4.2.1 学生理论社团网络学习空间载体第58-59页
        4.2.2 学生理论社团网络学习空间运行第59-60页
        4.2.3 学生理论社团网络学习空间评估第60页
    4.3 数据运用加强学生理论社团核心竞争力第60-63页
        4.3.1 以数据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个性教育第61页
        4.3.2 以数据为决策,为学生打造精品活动第61-62页
        4.3.3 以数据为依托,为评价实现多元主体第62-63页
    4.4 政策宏观引导推动学生理论社团创新第63-67页
        4.4.1 提升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第63页
        4.4.2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学生理论社团发展环境第63-64页
        4.4.3 搭建联合平台,促进学生理论社团资源整合第64-65页
        4.4.4 加大政策支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65-67页
结语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75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下一篇:关于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Q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