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L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16-31页 |
2.1 L银行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 第16-18页 |
2.1.1 L银行简况 | 第16页 |
2.1.2 L银行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 第16-17页 |
2.1.3 L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背景 | 第17-18页 |
2.2 L银行不良贷款变化情况 | 第18-24页 |
2.2.1 L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变化情况 | 第18-20页 |
2.2.2 L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变化情况 | 第20-22页 |
2.2.3 L银行不良贷款偏离度分析 | 第22页 |
2.2.4 L银行贷款及不良贷款的担保方式分析 | 第22-24页 |
2.3 L银行贷款及不良贷款分行业及产品类别情况 | 第24-30页 |
2.3.1 L银行贷款及不良贷款的产品类别分析 | 第24-27页 |
2.3.2 L银行贷款和不良贷款的行业分析 | 第27-30页 |
2.4 L银行不良贷款特点 | 第30-31页 |
第3章 L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 第31-41页 |
3.1 L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整体情况 | 第31-32页 |
3.2 借新还旧 | 第32-34页 |
3.2.1 处置措施描述 | 第32页 |
3.2.2 处置方法优点及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3.2.3 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3.3 核销 | 第34-36页 |
3.3.1 处置措施描述 | 第34-35页 |
3.3.2 处置方法优点及适用范围 | 第35页 |
3.3.3 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3.4 常规清收 | 第36-38页 |
3.4.1 处置措施描述 | 第36页 |
3.4.2 处置方法优点及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3.4.3 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3.5 诉讼清收 | 第38-41页 |
3.5.1 处置措施描述 | 第38页 |
3.5.2 处置方法优点及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3.5.3 不足之处 | 第39-41页 |
第4章 L银行现有不良贷款处置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 第41-47页 |
4.1 现有不良贷款处置内部存在问题 | 第41-44页 |
4.1.1 处置手段较为单一,现有处置方式受限制较多 | 第41页 |
4.1.2 信贷投向受行业和地域影响显著,贷款政策调整年度变化较大 | 第41-42页 |
4.1.3 客户分层体系及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 | 第42-43页 |
4.1.4 催清收团队专业性不强,人员水平良莠不齐 | 第43页 |
4.1.5 分支机构与总行部门间协调性不强,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 第43-44页 |
4.2 现有不良贷款处置外部制约因素 | 第44-47页 |
4.2.1 法院执行风暴存在一定地域性 | 第44-45页 |
4.2.2 间接融资渠道受限,直接融资渠道不健全 | 第45-46页 |
4.2.3 社会信用体系对于失信人员约束有限,人们信用意识淡漠 | 第46-47页 |
第5章 L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对策建议 | 第47-56页 |
5.1 L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系统支撑 | 第47-51页 |
5.1.1 明确市场定位,把关信贷政策和贷款投向 | 第47-48页 |
5.1.2 建立有效的客户分层量化管理体系 | 第48-49页 |
5.1.3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监控体系 | 第49-50页 |
5.1.4 建立不良贷款处置内部联动机制 | 第50-51页 |
5.1.5 建立不良贷款处置外部联动机制 | 第51页 |
5.2 L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团队支撑 | 第51-54页 |
5.2.1 建立专业化的团队专门从事不良贷款处置工作 | 第51-52页 |
5.2.2 完善专业化团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52-53页 |
5.2.3 完善专业化团队的培养机制 | 第53-54页 |
5.3 L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具支撑 | 第54-56页 |
5.3.1 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 第54-55页 |
5.3.2 用好资产转移定价工具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