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有关的立法例 | 第12-14页 |
1.5 研究方法说明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实证数据的总体分析 | 第15-20页 |
2.1 实证数据总体概况 | 第15-17页 |
2.2 实证数据的时间分布 | 第17页 |
2.3 实证数据的区域分布 | 第17-19页 |
2.4 实证数据的对内对外担保的划分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证数据专项分析 | 第20-31页 |
3.1 《公司法》第十六条规范的性质 | 第20-21页 |
3.2 债权人是否有审查义务 | 第21-22页 |
3.3 债权人负有审查义务的形式 | 第22-25页 |
3.4 公司章程是否规定了担保条款 | 第25-27页 |
3.5 公司章程未规定担保事项时公司的担保能力 | 第27-28页 |
3.6 认定担保无效,作出担保的公司责任承担情况 | 第28-29页 |
3.7 不同级别法院对《公司法》第十六条的性质认定比较 | 第29-30页 |
3.8 对内对外担保无效比率比较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规范公司担保的对策建议 | 第31-38页 |
4.1 司法对策建议 | 第31-35页 |
4.1.1 法院在判决中应明确说明第十六条规范的性质 | 第31-32页 |
4.1.2 《公司法》第十六条应界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范 | 第32-33页 |
4.1.3 法院不应再引用《<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四条的规定 | 第33-34页 |
4.1.4 公司章程缺位时法院应肯定公司仍具有担保能力 | 第34-35页 |
4.2 债权人对担保人负有形式审查义务 | 第35-37页 |
4.3 公司应当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担保的权限及程序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